於可训
来源:互联网

於可训(笔名:于是、于果),男,1947年3月出生,黄梅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史家与文艺评论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曾在武汉大学担任教务处副处长、中文系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

於可训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艺理论批评研究,文学活动和学术研究先后涉及文学评论、中国新诗、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多个领域。1968年,於可训退伍后赴团风县乡村插队务农,历任黄冈地区齿轮厂工人、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人、武汉铁路局武昌铁路段保卫处干事,1977年,於可训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初,於可训从武汉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历任校教务处副处长、文学院副院长等。1990年,於可训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4年,於可训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通俗文学研究(94BZW015)”的研究。2007年,於可训参与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我读”丛书——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的研究。2010年,其发表《中国经验:存在与可能》《新世纪文学研究断想》等论文。2012年,湖北省文联为於可训建立“於可训工作室”,以“充分发挥文艺领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於可训退休后成为作家。2021年9月,於可训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乡野传奇集》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2025年9月4日至5日,武汉大学2025级本科生、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在卓尔体育馆举行,於可训出席典礼。

1996年,於可训获得湖北省第三届文艺明星奖。2001年,他获得宝钢教育奖。2003 年,他创作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获得第三届湖北省文艺论文奖。2008年,他主编的《小说家档案》获得第六届湖北省屈原文艺奖和第三届湖北文学奖。2009 年,他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明中期卷、当代卷》获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还曾获得“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大学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学生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等奖项和称号。此外,他出版学术专著(含主编)十余部,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文艺争鸣》《江汉论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百余篇,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项,在研科研项目“新世纪文学的现状与创新研究”等2项。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於可训,1947年3月出生,黄梅县人,湖北省黄冈中学64届校友。

工作经历

1968年,於可训退伍后赴团风县乡村插队务农,历任黄冈地区齿轮厂工人、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人、武汉铁路局武昌铁路段保卫处干事,1977年,於可训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其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初,於可训毕业留校任教,历任校教务处副处长、文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於可训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4年,於可训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通俗文学研究(94BZW015)”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湖北文学研究”的研究。

1997年,於可训的作品《九十年代:对当代文学史的挑战——兼论当代文学史的时间空间与观念诸问题》获得首届湖北省文艺论文奖一等奖。2003年,其出版的作品《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获得第三届湖北省文艺论文奖一等奖。2007年,於可训参与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我读”丛书——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的研究。

2009年,於可训发布论文《重建批评的感悟》,次年,其还发表了《中国经验:存在与可能》《新世纪文学研究断想》等论文。2012年,湖北省文联为於可训建立“於可训工作室”,以“充分发挥文艺领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2014年4月2日,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於可训教授受聘为湖北工程学院彩虹学者”,湖北工程学院副校长鲁旭东教授出席授聘仪式并为於可训教授颁发聘书。

2018年,於可训退休后成为作家。2021年9月,於可训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乡野传奇集》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乡野传奇集》分享会也于11月21日下午在武汉卓尔书店举行。2025年9月4日至5日,武汉大学2025级本科生、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在卓尔体育馆举行,於可训出席典礼。

研究方向

於可训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与评论,文学活动和学术研究先后涉及文学评论、中国新诗、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社会任职

主要作品

著作

1、《小说的新变》,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批评的视界》,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3、《新诗体艺术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新诗史论与小说批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

5、《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3年修订版,2009年第三版。

6、《当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小说家档案》(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中国文学编年史·现代卷》(於可训、叶立文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於可训、李遇春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对话著名作家》(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2、《王蒙传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新诗文体二十二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4、《新世纪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5、《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史》,(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

16、《中国大陆当代诗学》,(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

17、《写作》(於可训、乔以钢主编),高教社2013年版。

18、《文学批评理论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

19.《於可训文集》(10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上述参考资料来源:

论文

1、《评现实主义深化的两种倾向》,《湖北日报》1982、10、23

2、《简论中国古典风格论的起源》,《武汉大学学报》1982、2

3、《论新人质的规定性的几个问题》,《长江文艺》1983、3

4、《漫论高晓声的几篇小说――与李伟同志讨论》,《当代文艺思潮》1983、5

5、《塑造变革中的新的农村人物形象――论楚良的小说创作》,《长江文艺》1984、8

6、《将自由写在文学的旗帜上》,《青年论坛》1985、2

7、《通俗文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更新》,《长江文艺》1985、5

8、《时代精神与文学题材》,《文艺论坛》1985、1

9、《当代青年的思想库》,《社会科学评论》1985、6

10、《自觉意识·主体精神――关于文学批评的通信》,《中国作家》1986、2

11、《历史大变革时代的悲喜剧――论映泉的小说创作》,《长江文艺》1986、2

12、《论文学观念变革的双重动因》,《长江文艺》1986、5

13、《祖慰论》,《当代作家评论》1986、5

14、《当代农村的道德教化诗――论叶明山的小说创作》,《萌芽》1986、9

15、《新时期文学的民族意识》,《人民日报》1986、9

16、《对建设文艺批评学的思考》,《文艺学习》1986、3

17、《文艺争鸣的激活力》,《中国青年报》1986、11、28

18、《寻根:多样化的美学追求》,《文学知识》1986、9

19、《强化小说的文体感觉》,《中国文化报》1987、2、4

20、《社会学批评在新时期的更新和开放》,《文艺争鸣》1987、1

21、《小说的探索与传统》,《芳草》1987、7

22、《小说文体的变迁与语言》,《文艺报》1987、7、18

23、《民族的道德原型的重塑与再造――再论叶明山的小说的道德教化倾向》,《长江文艺》1987、9

24、《文学的价值取向》,《人民日报》1988、1、19

25、《文体的多元和观念的多元》(笔谈),《文学评论》1988、2

26、《方方和她的文学风景》,《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6、13

27、《社会历史批评二题》,光明日报1988、5、13

28、《论多元格局中的社会历史批评》,《湖北社会科学》1988、9

29、《重新认识现实主义》,《人民日报》1988、9、13

30、《对建设文学批评学的再思考》,《文论报》1988、10、5

31、《小说与笔记》,《文艺报》1988、10、29

32、《论对立的环境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文学主体性问题的一个角度》,《江汉论坛》1988、10

33、《近世小说艺术形态分化略论》,《学习与实践》1988、10

34、《论整体格局中的湖北中青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89、6

35、《近四十年小说文体流变略论》,《当代文坛报》1989,10/11

36、《近十年通俗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文艺报》1989、11、25

37、《人生的礼仪――读<太阳出世>兼谈池莉的人生三部曲》,《钟山》1990、4

38、《论作为实践形态的新写实主义――写在新写实主义倡导周年》,《当代作家评论》1990、5

39、《刘醒龙与大别山之谜――刘醒龙创作散论》,《长江文艺》1991、1

40、《论现阶段小说创作中的新写实主义浪潮》,《芳草》1991、2

41、《中国朦胧诗》,《法国研究》1991、2

42、《作家:在批评的视野中――文学批评的对象和类型之一》,《福建文学》1991、4

43、《新大众文学:80年代通俗文学浪潮》,《文学报》1991、8、8

44、《叙事话语的戏剧性和非戏剧性――读小说札记》,《芳草》1991、9

45、《论鲁迅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新东方》1992、2

46、《现代商品经济背景下的通俗文学》,《通俗文学评论》1992、2

47、《池莉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5

48、《特区与文学》,《人民日报》1992、10、8

49、《二十年代自由诗诗体流别略论》,湖北民院学报1993、1

50、《论二十世纪诗歌革命的文体纲领》,海南师院学报1993、1

51、《论方方近作的艺术》,《文学评论》1993、4

52、《漫议市场与文化》,《人民日报》1994、4、22

53、《论文学转型》,《长江文艺》1994、6

54、《历史转折期的艺术见证——重读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5、2

55、《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俗化问题的思想提纲》,《海南师院学报》1995、3

56、《九十年代:对当代文学史的挑战——兼论当代文学史的时间、空间及观念诸问题》,《文学评论》1995、2

57、《小诗的兴起与“冰心体”》,《爱心》1995、9/10

58、《熔铸中西诗艺的现代诗体——论彭邦桢的诗艺兼论“彭邦桢体”》,《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1996、1

59、《小说界的新旗号与“人文现实主义”》,《文学评论》1996、2

60、《池莉的创作及其文化特色》,《小说评论》1996、4

61、《世纪、年代与文学史——兼论九十年代文学的历史与逻辑起点》,《文艺报》1997、4、24

62、《从仓促应对到自觉回应——试论九十年代文学的发展态势》,《光明日报》1997、8、19

63、《在升腾与坠落之间——漫论池莉近作的人生模式》,《当代作家评论》1998、

64、《文学史的有机整合》(笔谈),《文学评论》1998、1

65、《在经典与现代之间——论近期小说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江汉论坛》1998、7

66、《论当代文学的历史整合》,《学习与探索》1999、1

67、《论新旧转变之中的近代诗运》,《人文论丛》1999、2

68、《当代文学史的逻辑建构——兼评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思路》,《文学评论》1999、3

69、《干预生活》,《南方文坛》2000、2

70、《论八十年代文学的若干叙述视角》,《文学评论》2000、5

71、《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福建论坛2001、1

72、《文学的流行与流行文学》,《南方文坛》2001、4

73、《文学价值的失落与重建》,《河北学刊》2001、4

74、《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叙述——兼论“十七年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文学评论丛刊》2002、7

75、《创造性转化:林庚的格律诗学》,长江学术2002年第1辑

76、《论20世纪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人文论丛》2002年卷

77、《走向现代的哈萨克诗人----读<唐加勒克诗选>》,《伊犁师院学报》2003、1

78、《回归传统:20世纪50年代诗学的格律化倾向——新诗形式讨论中的诗学问题》,《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3、1

79、《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评述》,《文艺评论》2003、2

80、《一部书的命运和阐释的历史――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江汉论坛》2003、12

81、《二次创格:何其芳的格律诗学》,《汕头大学学报》2004、1

82、《写作的革命和写作学的革命》,《写作》2004、1

83、《在古典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5

84、《无边的散文》,《学术研究》2004、11

85、《阐释的历史与历史的阐释》,《江汉论坛》2005、2

86、《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现象的反思》,《文学评论》2006、2

87、《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2007、2

88、《构建用材料和事实说话的文学史》,《社会科学报》2007、8、9

89、《最近十五年来的长篇小说》,《小说评论》2008、2

90、《极权政治的历史寓言》,《湖北大学学报》2008、5

91、《新世纪文学的困境与蜕变》,《江汉论坛》2009、9

92、《人与土地的缱绻——新中国历史的一个文学侧面》,《文艺报》2009、10、24

93、《重建批评的感悟》,《光明日报》2009、12、11

94、《中国经验:存在与可能》,《芳草》2010、1

95、《新世纪文学研究断想》,《文艺争鸣》2010、2

96、《论文学批评的创造性特质》,《山西大学学报》2010、3

97、《批评的反思与反身批评》,《长江学术》2011、4

98、《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读书札记》,《文学与文化》2011、4

99、《走向科学的文学批评——论文学批评的科学性问题》,《江汉论坛》2011、5

100、《中国写作学的历史与现状》,《写作》2011、5

101、《我看近期群众性长篇创作热》,《南方文坛》2011、6

102、《漫议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问题》,《文艺报》2012、7、25

103、《且说文学批评的异化》,《文艺争鸣》2012、9

104、《楚军方阵:崛起一座文学的高峰》,《人民日报》2013、4、16

105、《方方的文学新世纪——方方新世纪小说阅读印象》,《文学评论》2014、4

106、《论文学批评的主体及其实践活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1

107、《论与“编年体”有关的现当代文学史著述问题》,《北方论丛》2015、4

108、《论忠孝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历史演变》,《江汉论坛》2015、10

109、《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文艺争鸣》2016、5

110、《文学传统的“外发”与“内生”》,《光明日报》2017、8、14

111、《长篇小说:立足本土,面向传统》,《光明日报》2017、9、17

112、《亲近传统如何避免附庸风雅》,《人民日报》2018、1、9

113、《提升境界方得精品》,《人民日报》2018、5、11

114、《现实主义需要一种精神主导》,《长篇小说选刊》2018、5

115、《湖北文学:扎根现实开新面》,《人民日报》2018、7、11

116、《从近现代文学革新看传统的转化与发展》,《江汉论坛》2018、6

117、《地方性秘闻与传奇——读刘醒龙长篇新作<黄冈秘卷>》,《人民日报》2018、9、12

118、《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人民日报》2018、10、3

上述参考资料:(只收录部分论文)

文艺风格

评论界认为於可训视野开阔,立论新颖,方法多样,评析精当,有鲜明的当代意识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主要成就

於可训所著《新诗体艺术论》《当代诗学》,是新诗文体研究和当代诗学研究的开创之作。所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是第一部个人独立撰写的当代文学史。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现代卷》《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第一次运用编年史体例编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开拓和创新。《中国文学编年史》“现代卷”“当代卷”与整套《中国文学编年史》丛书一起获得首届中国国家图书奖图书提名奖。另获各种奖项10余项。

於可训承担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社科基金和“211”工程项目。获得过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研、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文艺论文奖一等奖(三届)及屈原文艺奖湖北文学奖、湖北文艺明星奖、中国文艺网文艺论文奖、教育部和武汉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多种。

於可训出版学术专著(含主编)十余部,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文艺争鸣》《江汉论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百余篇,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项,在研科研项目“新世纪文学的现状与创新研究”等2项。

科研成果

获得荣誉

作品荣誉

其他荣誉

1996年,於可训获得湖北省第三届文艺明星奖;2001年,其获得宝钢教育奖。此外,於可训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现代卷”“当代卷”与整套《中国文学编年史》丛书一起获得首届中国国家图书奖图书提名奖。另获各种奖项10余项。还曾获得“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大学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学生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等奖励和称号。

参考资料 >

历史名人.黄梅县人民政府.2025-09-06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于可训教授受聘为我校“彩虹学者”. 湖北工程学院教务处 .2025-09-06

于可训.中国作家网.2025-09-06

於可训.湖北社会科学网.2025-09-06

文学评论家於可训出版小说集,书写黄梅水乡传奇故事.百家号.2024-04-15

于可训.武汉大学.2025-09-06

于可训.豆瓣.2025-09-06

于可训.作家出版社.2025-09-06

于可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黄冈中学.2025-09-06

乡野传奇集.豆瓣读书.2025-09-07

武汉大学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今日头条.2025-09-06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