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脂拟鲿
来源:互联网

长脂疯(学名:Tachysurus adiposalis),又名长脂拟鲿,属于辐鳍鱼纲鲇形目鲿科疯鲿属的鱼类,是中国台湾的特有物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台湾淡水河

形态特征

背鳍条I—6—干;臀鳍条i1一v—16——17;胸鳍条I—7—8;腹鳍条i—50鳃耙12——5。游离脊椎骨43-44。体长为体高的4.7—7.1倍,为头长的4.3—6.1倍,为尾柄长的4.5—5.6倍,为前背长的3.1-4倍。头长为吻长的2.5—3.2倍,为眼径的4.6—6倍,为眼间距的3.3—4.2倍,为头宽的1.4一1.7倍,为口裂宽的1.8—4.4倍,为尾柄高的2.1—28倍。尾柄长为层柄高的1.7—2.6倍。体细长,背鳍前略呈柱状,后部略侧扁,尾柄高大于头长的1/3。头小且纵肩,头背被厚皮;上枕骨棘不裸露,尖端接近项背骨。吻圆钝、略宽。上颌突出。口下位,几呈横裂状。唇厚,在口角处形成发达的唇褶。上、下颌及腭骨具绒毛状细齿,形成齿带。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鼻须后伸达服中央,颌须后伸过眼后缘;(亥页)须均短于颌须,外侧(亥页)须较长于内例(亥页)须。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背鳍短小,骨质硬刺前后缘光滑或仅后具齿痕,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基与臀鳍基等长,基部位于背结后端至尾鳍中央。臀鳍起点后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距尾鳍基大于距胸鳍基后端。胸鳍下侧位,硬刺前线光滑,后缘有锯齿,长于背鳍硬刺,鳍条后伸不及腹鳍基。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鳍条后伸不达(雄鱼)或达(雌鱼)臀鳍。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微内凹,上叶略长。

分布范围

水域分布

分布 西江淡水河水系

广西分布区

阳朔 临桂 灵川 全州 兴安 灌阳 资源 恭城贺州市区钟山县 富川瑶族自治县

营养价值

长脂疯鲿平均含肉率为53.99%。肌肉鲜样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达18.58%;脂肪含量较低,为0.62%。肌肉干样中17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测定)的含量为85.81%。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41%,占氨基酸总量的45.96%,并以亮氨酸赖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氮基酸指数较高,达75.23。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高达33.92%,并占氨基酸总量的39.52%。第一限制氨基酸为L-苯丙氨酸+酪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

参考资料 >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