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苏
来源:互联网

玛丽苏,是“Mary Sue”的音译,出自1974年保拉·史密斯的恶搞《星际迷航》同人小说《星际迷航传奇》。本意是用来形容意淫气息浓厚的小说或其他作品的角色,这种角色无所不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出身显赫,相貌出众,受人欢迎,接近完美。后来衍生为一种网络流行语,泛指一种过度理想化的、行为模式老套的人物形象,人物没有缺点,是作者或读者理想的完美化身。

玛丽苏类作品可以看成是描写“美颜滤镜中的人生”的艺术作品,它的核心特质包括幻想性、浪漫性、盲目性和升华性,每一种特性都对应了某种心理防御机制。玛丽苏广泛存在于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各类型作品中。在各种文学作品里,玛丽苏的影子无所不在,并蔓延到影视作品,众多导演和编剧纷纷迎合,一大批“玛丽苏”式古装剧和总裁剧出现,玛丽苏在荧屏上保持多年热度,国产剧走入盲目追求画面美的误区,影视圈出现同质化现象,玛丽苏同时也成为一些作家创作的动力。

词语来源

“玛丽苏”,是“Mary Sue”的音译,出自1974年保拉·史密斯的恶搞《星际迷航》同人小说《星际迷航传奇》。小说女主玛丽苏一开始是耀眼而年轻美丽的星舰长官,加入了核心集团成为焦点备受瞩目、无所不能,博得了重要男性角色的芳心,最后戏剧性地死在他的臂弯里。

词语释义

“玛丽苏”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的运气极好的角色,这类角色通常是主角,他们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运气:或为出类拔萃的长相,或为叹为观止的家世,或为经天纬地的先天才能,或为顺利的人生等。主角通过这些运气,获得了与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相关的社会资源。玛丽苏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玛丽苏成为一种故事类型,其最大特点便是主人公无所不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泛指一种过度理想化的、行为模式老套的人物形象,人物没有缺点,是作者或读者理想的完美化身,后来衍生为一种网络流行语。

产生原因

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玛丽苏”类艺术之所以会出现,是源自个体内心面具能量和阴影能量的分裂。作者追求面具能量,而压制阴影能量,即追寻小说中描绘的某种理想化状态,而打压或逃离真实存在的与阴影相关的非理想化状态。因此,按照基于分析心理学的影视分类标准,包括“玛丽苏”类影视作品在内的“玛丽苏”艺术,是典型的面具艺术。这类艺术形式的本质是由于个体某种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而不得不以白日梦的方式得到替代性满足。因此,它是一种基于个体需求而产生的自恋和幻想。

衍生发展

标准1.0概念

从狭义上说,玛丽苏即同人小说里出现的、在原著的背景下强行插入的一个全新角色。她们或出色完美或形象普通,通常会喧宾夺主成为剧情的中心,来显示她是如何的光彩夺目,如何令众生倾倒,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的自我代入或自我满足。

衍生2.0概念

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40年里,玛丽苏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她渐渐走出了同人小说圈,变得更加宽泛,可以用来描述一般(非同人)文学作品中特定类型的"自我代入"现象,即作者在虚拟角色上通常较不隐蔽的自我投射。衍生2.0的玛丽苏,可以出现在任何原创作品中,其本质上就是加了特技的"我"。这时的"我"更幸运,更被珍视,更像英雄。

现代3.0概念

玛丽苏(简称为"苏")又进一步走出了文学、动漫和影视圈,渐渐进入了大众语境。经常上网的话,见过类似"好苏""苏死了""苏我一脸"这样的表达,也就是说,玛丽苏的外延再度扩大。她不仅可以用来描述文学作品,还可以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甚至事物。这里的"苏"除了有"完美"的意思外,可能还有一种更隐秘更微妙的含义“这一幕太暖太完美了,好像偶像一样”。

特征

核心特质

玛丽苏类影视作品可以看成是描写“美颜滤镜中的人生”的艺术作品,它的核心特质包括幻想性、浪漫性、盲目性和升华性,每一种特性都对应了某种心理防御机制。

幻想性——白日梦的具象化

“好运气”是“玛丽苏”类影视作品主角的闪亮标签。在各类型的“玛丽苏”影视剧中,主角都拥有着各种主观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好运气,这种好运气体现在各种不同的方面,主角通过拥有这些不可控因素(运气)而获得了与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相对应的社会资源。相对应地,“玛丽苏”类影视作品的配角们,则根据功能不同,分别承担了不同的面具功能或阴影功能,满足了主角追求面具能量及消除阴影能量的需要。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人物形象均相对扁平、相对虚假。然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玛丽苏”类影视作品具有加固心理防御的功能。观众可以跟随编剧的故事,以主角视角做一场“白日梦”,暂时获得归属面具和价值面具的力量感,暂时隔离现实生活中与孤独阴影及卑劣阴影相关的创伤。

浪漫性——对现实的逃离

“玛丽苏”类影视作品的心理功能在于前文所述的“替代性满足”。但它的一个重要局限在于,镜头着眼点完全放在了主人公的浪漫的感情生活上,对于主人公当下投入精力去做的事业、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内心成长变化的过程和细节却鲜有描绘。

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但正是在这些不完美中包含了成长的机遇和资源。过于强烈的、不符合现实的期待会让人们无法沉下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无法沉下心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掘问题背后的资源和机遇,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如果个体沉浸在“玛丽苏”类影视作品中,长期将自己代入主角视角中去感受和经历,那么其潜意识中就会被植入“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预设”,内心会退行至全能自恋模式的不切实际的预设中:什么都不用做,上天就应该将我想要的美好事物全部都安排好。而个体就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问题背后的资源视而不见。在现实的世界中,即使有幸运的事情发生在个体身上,那往往也是个体和世界真实互动的结果,个体的智慧要不断接受挑战才能逐渐获得。

盲目性——障目的美丽面纱

在某种程度上,“玛丽苏”类影视作品中的“炮灰配角”们的遭遇才是现实生活中沉浸在“玛丽苏”式幻想中、被蒙蔽双眼的普通人大概率的遭遇。

升华性——成年人的童话

如果把感情放在现实世界中,那么即使男女主人公在一起了,在琐碎现实的磨砺之下,幻想的肥皂泡很快就会破灭,他们也很快就会因为幻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而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正是基于这种幻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即使是敏锐的作家也无法深入细致地捕捉描写这两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互动细节。所以,作家最终只能用一方的“死亡”来“升华”这段关系。这种无意识的隐喻表达在男版“玛丽苏”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中也有着类似的运用。

形象特点

女性“玛丽苏”的典型代表

第一,“玛丽苏”小说的女主人公往往出身优越,相貌出众,命运跌宕。念一创作的《锦绣缘华丽冒险》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镇江市孤女荣锦绣到上海市投亲,其姐舞场大姐大荣明珠却因当年亲生母亲之死,心结难开,拒不相认;荣锦绣流落街头之时,被黑道枭雄左震和英少收留。荣锦绣一心要出人头地,让姐姐明珠后悔,从此奔向台柱舞女之路;却不想夜场的“舞女”与荣锦绣想象的舞女天差地别。夜场黑道大哥左震一路呵护,却引得锦绣误会重重,左震、英少、锦绣之间错乱的情感纠葛就此展开。作为女主人公的荣锦绣是世家千金,文雅灵秀,这正好与“玛丽苏”症状的优越出身、出众相貌相契合,也为荣锦绣家道中落后跌宕起伏的命运奠定了基础。

第二,“玛丽苏”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人生赢家。阿彩的《帝凰之神医弃妃》讲述的是原本身份低微的医女凤轻尘得到了铁血王爷的宠爱,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取得了不低的地位,而后更是发现了自己原本高贵的身份。最后铁血王爷统一了九州大陆,而她是唯一的皇后。女主人公虽然命途多舛,但终归还是成为了人生赢家。

第三,“玛丽苏”小说的女主人公往往万众瞩目。桐华的《步步惊心》主要讲述了现代白领马尔泰·若曦因车祸穿越到清代康熙,成为满族少女马尔泰若曦,身不由己地卷入“九子夺嫡”的纷争。她看透所有人的命运,却无法掌握自己的结局,个人情感夹杂在争斗的惨烈中备受煎熬。经历几番爱恨嗔痴,身心俱疲的故事。女主人公凭着过人的智慧,得到了众多男人的喜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男性“玛丽苏”的典型代表

男性“玛丽苏”小说的男主角往往容貌出众,家世显赫,性情高冷。明晓溪的《泡沫之夏》主要讲述女主人公尹夏沫在音乐领域的经历与两位男主角欧辰洛熙之间的爱情故事。其中的男主角欧辰是欧氏集团少董,是个家世显赫、容貌出众、性情高冷的人,是典型的男性“玛丽苏”形象。

引用示例

相关人物

尹夏沫

尹夏沫是电视剧《泡沫之夏》里的女主角,夏沫被称为“圣天使”。两位男性角色——一位霸道专横,一位温柔体贴——都对她怀有强烈感情,并因她产生剧烈情绪波动。

马馥雅

马馥雅是电视剧《倾世皇妃》的女主角,马馥雅形象设定为气质出众、医术高超、能歌善舞、善良圣洁,剧情安排多位男性角色对她产生爱慕之情。

金大班

金大班是电视剧《金大班》中的女主角,金大班的无血缘哥哥甘愿为她倾尽所有;她的初恋为她舍弃家庭出走;一位风度翩翩的商人始终对她忠诚守护。

相关影视

玛丽苏与励志人物区别

影视市场上,很多“玛丽苏”类影视作品被包装成了“励志类影视作品”。这对于观众来说,尤其是年幼观众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弊大于利的。因为,“玛丽苏”类影视作品和励志类影视作品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

首先,从主体参与实践互动的程度来看,“玛丽苏”类影视作品的主角几乎不用与现实世界进行深入互动,就能“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地获得叹为观止的社会资源;而励志类电影的主角是经过努力的领悟和实践,充分和现实世界互动,经过自我整合后才逐渐拥有了某些优秀的内在特质或外在资源。

再次,从能力可控性的角度来看,“玛丽苏”类影视作品中主角的特质是个体无法控制的,如美貌、家世、运气等;而励志类影视作品中主角的特质是个体相对可以控制的,如学习、实践、正确的“三观”或信念塑造等。

最后,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玛丽苏”类影视作品以“分裂”为手段,获得虚假的正面感受;而励志类影视作品以“整合”为目的,找回真实的内心力量。二者是完全相反的。“玛丽苏”类影视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追寻面具、压制阴影”,本质上是靠分裂心理能量,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励志类影视作品的主要目的是整合个体内在已呈分裂状态的心理能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整合类影视作品才是真正的“励志类影视作品”。

相关评价

看看这些年的影视圈,“大女主戏”层出不穷。剧作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恨不得一网打尽,服饰场景也眼花缭乱,然而剧情走向、拍摄手法却雷同之至。有人总结,人物设定上,女主人公至少会与三类男性产生瓜葛,其一是青梅竹马,专门负责呈现小儿女的青涩情态;其二是霸道总裁,赋予女主身份地位以及事业启蒙;其三是死活得不到的真爱,凸显女主为了家国大局的牺牲。更雷人的是,无论大剧小剧,所谓“事业”“权谋”“韬略”等等剧情儿戏浅薄。在强大的女主光环下,摆平对手如“过家家”般轻松,屡屡涉险永远“逢生”。不见其“苦”,只见其“苏”,看得人直犯尴尬症,“这是历史,还是童话?”(千龙网评)

如果说玛丽苏作品的本质是幻想,那它其实是一个很有爱的东西。幻想是人的本能,我们的整个文化和人生都建构在形形色色的幻想之上。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最早从一岁开始,就开始学着玩"角色扮演"游戏。他们作为羸弱者,通过假扮强大无比的超人,得到自我满足和慰藉。(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评)

玛丽苏式的自恋,并非它的原罪。自恋是人的本能,人人都需要对自己价值的肯定,同时,人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够走上人生巅峰。(新浪《娱乐专栏》评)

相关争议

谈起网络文学,相信很多人脑海中跳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霸道总裁”:英俊多金的“冰山”男主被身世普通的“小白”女主深深吸引,温柔体贴的男二始终不离不弃,美艳心机的女配不断制造矛盾。这样的“玛丽苏”套路,不免让一些网文烙上了“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印记。

玛丽苏这个词,从被创造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具有负面含义的词。同人文中,玛丽苏式的角色被认为过于完美、千篇一律、缺乏真实性乃至无趣。很多人对其嗤之以鼻。但是玛丽苏同时也是最有人气的一类作品。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对玛丽苏嗤之以鼻,但一旦有意或无意中看到了一篇玛丽苏文的开头,就会像上了发条一样,欲罢不能地看下去。对角色自身条件的完美设定、对恋情/友情/基情的痴心向往、对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和肯定,玛丽苏作品的任何一面,都反映出青春期少女甚至所有人群内心深处的渴望。当这些渴望无法在充满焦虑的现实中实现时,唯一的慰藉品只能是声色犬马的幻想。

有论者指出,玛丽苏的最大问题不是“自恋”,而是“没文化”——缺乏对历史、社会、人性的深度理解,只剩套路和臆想。再加上中国同人圈以14–18岁作者为主,作品常被贴上“幼稚”“练习作”的标签,形成“年龄鄙视链”。

相关影响

在各种文学作品里,玛丽苏的影子无所不在。在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多半由落魄秀才所写),才子虽然出自寒门,却个个仪表不凡、满腹诗书,中状元更如探囊取物般轻松。女主则无不姿容秀美、蕙质兰心,不是大家闺秀就是绝代佳人,即使沦落风尘,也一定是美貌才情兼备的佼佼者。

这股幻想风潮蔓延到影视作品,众多导演和编剧纷纷迎合,以《宫锁珠帘》《杉杉来了》为代表,一大批“玛丽苏”式古装剧和总裁剧出现。玛丽苏称霸荧屏多年,不管是《倾世皇妃》《步步惊心》等国产电视剧,还是《大长今》《暮光之城》等国外影视剧,都凭玛丽苏情结大火了一把。这种白日梦在一些作家手中,就成为创作的动力。比如《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珍妮姑娘》中的珍妮都被赋予了这样一种“白日梦”的气质。而金庸在谈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男多女的恋爱关系时,也承认“因为我写着写着,不知不觉把自己也写了进去。”

“玛丽苏”小说对中国的影视剧影响巨大,很多小说都改编成了影视剧。

消极影响

第一,国产剧走入盲目追求画面美的误区,剧情呈现低龄化趋势,肤浅简陋、滑稽可笑。如今国产剧拍摄主要以主角的容貌和道具来吸引观众眼球。除了华丽的画面美以外,那些类似的台词和类似的剧情层出不穷。

第二,影视圈出现同质化现象。影视圈“玛丽苏”影视剧可谓层出不穷,势头相比以前并未有所收敛。玛丽苏影视剧市场广阔,使得影视圈出现影视剧之间相互模仿、都以华丽的镜头和“玛丽苏”剧情吸引观众,以逐渐趋同的现象。

第三,“玛丽苏”影视剧过多,推动了社会的内在精神形态变化,导致了自恋过剩的现象。“玛丽苏”情结折射的是创作者的自恋情结,而“玛丽苏”影视剧的存在并且如此受欢迎不是毫无道理的。当人们观看“玛丽苏”影视剧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带入主角身份,“玛丽苏”影视剧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看者自身的自恋情结。影视圈充斥了各种各样的玛丽苏影视剧,数量过于饱和,剧情部分过于夸张的想象使得观看者内在精神形态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变化,使得大部分人自视甚高自我感觉良好、内心浮夸、对物质的追求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承担、自恋程度超过了社会允可得范围。

积极影响

“玛丽苏”影视剧的存在,使原本只能偷偷幻想的白日梦在荧幕上大放异彩,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满足和心理期盼。

参考资料 >

荧屏“玛丽苏”症候群:倾世YY是如何养成的.搜狐娱乐.2025-08-29

莫让历史剧毁于“玛丽苏”.今日头条.2025-08-29

为什么“玛丽苏”长盛不衰?.新浪娱乐.2025-08-31

侯玮萍:花千骨"苏"在哪儿?深度水解玛丽苏.中国日报网.2025-08-31

深度水解"玛丽苏".中国日报网.2025-08-29

泡沫之夏.豆瓣电影.2025-08-29

倾世皇妃.豆瓣电影.2025-08-29

金大班(2009).豆瓣电影.2025-08-29

究竟什么是“玛丽苏”,这些电影作品告诉你答案.三联生活周刊.2025-08-29

一天 One Day (2011).豆瓣电影.2025-08-29

宫锁沉香.豆瓣电影.2025-08-29

杨幂:中国严肃玛丽苏电影之母.百家号.2025-08-29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豆瓣电影.2025-08-29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