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宫
来源:互联网

云麓宫是一道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的右顶峰之上,是坐西朝东、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也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二十三“洞真墟福地”,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

云麓宫由前坪、香炉、门、殿、石柱、铁瓦、后坪等组成,是典型的南方庭院式木石结构,建筑多以两层重檐歇山阁楼为主,石级回廊、名花佳木点缀其间,整体风格清幽古朴。云麓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朝时期,朱见浚就藩长沙后出资修建云麓宫。该建筑参照当时湖北武当山道观形制设计,被取名为洞真观。在嘉靖时期(公元1522年至1566年),长沙市知府孙复与道士李可经共同主持了云麓宫修葺工作,后云麓宫周围种植了多类植株,环境大为改观。隆庆年间(1567年至1572年),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明末,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火。清康熙、乾隆,又逐步恢复云麓宫。咸丰二年(1852年),云麓宫再次毁于兵灾,从此,原来的格局被打破,多次毁毁建建、修修补补。1944年,日军飞机再次毁云麓宫。1957年,重修云麓宫。1966年,云麓宫又被毁掉。1976年以后,云麓宫内部形成新格局,新的建筑把原有宫殿格局打乱,关帝殿原址,增建了长方形两层楼阁,而关圣帝像被摆到了前厅;楼阁曲廊婉转,修了三清殿,望江阁变成云麓宫配殿,竖吕洞宾像。1987年7月,湖南省委统战部和省宗教局联合发文,要求长沙市将历史悠久的岳麓山云麓宫归还道教,作为省市道教协会办公会址。同年10月底,马涌奇等道长进住云麓宫,至1988年底,望江楼全部移交。2008年4月,云麓宫房屋基本落实,移交道教归云麓宫管理使用。

2000年,云麓宫被公布为长沙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临湘山志》记载:公元315年,晋朝大司马陶侃隐居岳麓山下时,其孙陶淡清静好道,独自上临湘山云麓峰顶结茅庐修炼,为云麓宫最早建筑。南梁刘宋时期,道士邓郁之得梁帝赏赐,在岳麓山择地建立“洞中观”作为修炼之所。公元504年,好道的萧衍南巡访隐居云麓峰修炼的邓郁之,分别时赐金币,嘱其修上中下三观,云麓峰上观如称云麓宫。

从西晋至宋元,岳麓山的道教活动随朝代迁迭而时断时续,但从未完全消失。从“洞中观”到“云麓宫”,岳麓山的道教与宫观文化也一脉相承。

云麓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朱棣真武大帝,各地广建祖师殿供奉真武大帝。云麓宫仿武当山真武大帝庙制,建生铁铸瓦祖师殿,供奉真武祖师。明朝时期,吉王就藩长沙市后出资修建云麓宫,是参照当时湖北武当山道观形制设计的,取名曰洞真观,且在明代一直维护得比较好。在嘉靖时期(公元1522年至1566年),长沙知府孙复与道士李可经共同主持了云麓宫修葺工作,嘉靖年间,云麓宫周围种植了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环境大为改观。

隆庆年间(1567年至1572年),有个叫金守分的道士在山上修道,他请殿元张阳和帮忙倡导修缮云麓宫,金守分负责募捐和拓展宫地,在原来的地方建了三座殿堂,最前面的是关帝殿,中间是玄武祖师殿,最后面是三清殿,然后给这个地方改名叫云麓宫,还建了五间屋子,用石头做柱子,上面盖着铁瓦,这样能抗风雪。这些建筑都是石柱铁瓦,看起来古朴又典雅。后来还在宫后面建了个望湘亭,人们可以靠着栏杆眺望远处。这里周围山峰高耸,石头蜿蜒曲折,树木竹子都很翠绿,环境特别好,很符合道家亲近自然、“无为而治”的想法,适合修身养性、采药炼丹来追求得道成仙,云麓宫很快就成为了道教胜地。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修祖师殿,明末吴三桂叛明投清,云麓宫毁于兵燹。

清康熙四年(1665年),长沙市分巡道张重新修葺了云麓宫,以后续有增建。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再得续修,云麓宫内重建望湘亭,亭在拜岳石上。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年)巡抚吴荣光、布政使惠丰重修前殿。咸丰二年(1852年)又毁于战乱。同治元年(1862年),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道观门前筑得一小亭,亭外又增五岳、天妃二殿,并增建宫门。宫门有一副对联:“古刹出层宵,看岳色平分,江流环绕;名山多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上联写云麓宫的宏伟,似乎超出云霄,夸张之极,下联述岳麓山的历史,赞杜甫留诗李邕撰碑,洋溢自得。次年,武当山大岳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集道友慕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陆续重葺道宫,但并未能全部修复。

1944年抗战时期,云麓宫遭日军飞机轰炸,殿堂、神像和碑刻损毁严重。1946年,邬云开、吴明海等道人筹资进行修复,在望湘亭增设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其《百字铭》。但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建筑又遭损毁,特别是文革期间,云麓宫破坏严重,几乎没留下什么古物。1976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出钱修缮了快倒塌的关帝殿,在原址上新建了长方形两层楼阁,方便游人登高赏景,后殿和吕祖殿则改作茶室,供游客休息喝茶,还在宫左后方拓了数百平方米的坪地,并修了曲廊。

1987年7月,湖南省委统战部和省宗教局联合发文,要求长沙市将历史悠久的岳麓山云麓宫归还道教,作为省市道教协会办公会址。同年10月底,马涌奇等道长进住云麓宮,至1988年底,望江楼全部移交。1991年,因中国香港道教联合会组团参访长沙,长沙市委市政府敦促岳麓公园将主殿(三清殿)移交道教。2000年,云麓宫被公布为长沙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初,又在望江阁楼上竖吕洞宾像,按规制作龛,前厅竖关帝像,三清殿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2008年4月,云麓宫房屋基本落实,移交道教归云麓宫管理使用。

方位布局

地理位置

云麓宫位于岳麓山的右顶峰之上。

景点布局

云麓宫是坐西朝东、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也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二十三“洞真墟福地”,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云麓宫由前坪、香炉、门、殿、石柱、铁瓦、后坪等组成,是典型的南方庭院式木石结构,建筑多以两层重檐歇山阁楼为主,石级回廊、名花佳木点缀其间,整体风格清幽古朴。

主要景点

名人题记

注:以上仅举例部分

其他景点

云麓宫前下方有块“飞来石”,正式名称叫“拜岳石”,3米见方,突兀山坡,好似天外飞来,其朝向正好对着南岳方向。岳麓山是南岳72峰之一,按道家说法,72峰中,祝融峰有宗主地位,其他峰峦均“臣服”于它。这块石头,好像就是在拜南岳的祝融峰,石上所刻宋代赵抃写的一首诗,多少表达了这种意思,“片石传中天,云深鸟道间,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过去,“拜岳石”边还建过灵官殿。宫门左下方一棵大樟树叉中,夹了一口铁钟,则连着一个神仙故事的演绎。原钟是万历四年铸造的,现在挂着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补的。原钟铸造讲究,经风霜雨雪而不锈,发出的声音如“归来”,故被称为“归来钟”,后传成“飞来钟”,钟被说成是自己或神仙做法后飞到这里的。一口平常的铁钟,被演绎成了道家的神仙故事。“飞来钟”处,曾经建过一座清虚宫。

在云麓宫旁还建有望湘亭(又名:望江亭,又名江亭、湘江亭、望湘亭),可在中秋赏月,重阳节登临远眺,在望湘亭中有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其《百字铭》。民国时期教育与实业家、宁乡市程颂万所作《望湘亭》诗中的佳句“一雨悬江白,孤城隔岸青”,对云麓宫上看到的长沙城的描写,最让人感觉神韵足。有一个传说提到,毛泽东初为人父、为他的公子们取名时,就从这首诗中找到了灵感,甚至把老二就叫“岸青”。

供奉神像

斗姥元君

斗姆元君又称【斗姆】。斗姥元君为众星之母,圣号【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攴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在道教,所有的朝斗或者拜斗科仪,皆以【斗姆元君】为主神,其神像呈三目、四首、八臂,分别执日、月、铃、印、弓、戟等法器。掌管天上人间的薄籍,圣诞节为农历重阳节日,又称九皇大帝会。

开发与保护

2021年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黄至安道长提出了《关于调整长沙岳麓山景区规划完善云麓宫整体格局的提案》黄至安会长在提案中指出,座落于云麓峰的云麓宫是道教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云麓宮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胜地,已经有1700多年。在它的重修详规中应予以充分考虑,并征求道教组织及主管部门意见,充分考虑保障道观基本格局的完整性和宗教生活基本需求,依法科学决策,而不是单方面地将其建筑面积限制在1100平方米以内。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支持其原址整体恢复,让当地悠久的道文化有必要的立足之处,与山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山中麓山寺交相辉映,和谐共融。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

云麓宫——斗姥殿修建捐款倡议书. 长沙市云麓宫.2024-02-26

走读岳麓山 | 云麓宫:观麓山风云,听涛声依旧.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2024-02-24

对云绝顶隔岸青———云麓宫.长沙晚报网.2024-02-24

晚潮|岳麓山记.搜狐旅游.2025-09-08

​【地名故事】龚军辉:《云麓宫:日夜江声是道场》(一) .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8

云麓宫.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政府.2024-02-24

长沙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2025-09-08

岳麓史话 || 名联好诗竞争妍 .微信.2025-09-08

对云绝顶隔岸青———云麓宫 .对云绝顶隔岸青———云麓宫 .2025-09-08

黄至安会长:完善长沙云麓宫整体格局,挖掘保护道医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微信.2025-09-08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