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癌(sigmoid carcinoma)是结肠癌的一种,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乙状放射性肠炎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饮食、慢性炎症、遗传、癌前病变等因素有关,发病部位多在左半结肠的降结肠与直肠之间。凡年龄40岁以上,同时有癌症、肠道腺瘤或息肉病史,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高危因素者,为高危人群。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常引起腹痛、排便异常、腹部肿块等症状。对高危人群,行纤维结肠镜检查,镜下发现病灶取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超声和CT检查对了解腹部肿块和肿大淋巴结,发现肝内有无转移等均有帮助。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 19-9(CA19-9)分别在约45%和30%的大肠癌病人中升高,可用于术后判断预后和复发。KRAS、NRAS和BRAF突变以及错配修复蛋白(MMR)表达或微卫星不稳定(MSI)等分子标志物,主要用于指导综合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评估。
乙状结肠癌治疗多采用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药物治疗多利用肿瘤细胞对化学药物的高敏感性,选择性杀灭肿瘤。给药途径有全身静脉给药、局部缓释颗粒、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等。乙状结肠癌的化疗均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用药,以全身静脉化疗为主;也可用伊立替康及分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中医治疗可适当选用下列抗癌解毒中药:苦香树、败酱、刺猬皮、白花蛇舌草、大花马齿苋等。该病预后较好,5年生存期可达90%以上。约有1/3的乙状结肠癌患者具有一定遗传背景,因此有家族性相关疾病的应尽早筛查。此外,建议45~74岁人群,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对高危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大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
病因
乙状结肠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饮食、慢性炎症、遗传、癌前病变等因素有关。
饮食因素
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质,缺乏新鲜蔬菜及含粗食纤维的食品,过多摄入腌制食品,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缺乏均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病概率。
遗传因素
临床上10%~ 15%的患者为遗传性结直肠肿瘤,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及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
癌前病变
来自腺瘤癌变,其中家族性息肉病和放射性肠炎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外阴克罗恩病及日本血吸虫肉芽肿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已被列为瘤前病变。
转移途径
乙状结肠癌是结肠癌的一种,主要经淋巴转移,首先到结肠上和结肠旁淋巴结,再到肠系膜血管周围和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血行转移多见于肝,其次为肺、骨等。乙状结肠癌常侵犯膀胱、子宫、输尿管等,横结肠癌可侵犯胃壁,甚至形成内瘘。脱落的癌细胞也可在腹膜种植转移。
临床表现
排便习惯与粪便形状的改变
这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改变了平时正常的排便时间与次数,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或黏液。
血便
乙状结肠癌血便主要是由于炎症、血运障碍与机械刺激等因素引起,导致癌灶表面黏膜发生糜烂、溃破,甚至癌灶本身破裂出血。几乎所有患者均主诉血便。在癌肿局部出血的早期,出血量较少,肉眼不易发现,仅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出血量大时,血便则肉眼可见。直肠肛管癌出血属下消化道出血,血便呈暗红色或鲜红色;位于右半放射性肠炎或更靠近回盲部的癌灶,出血在肠腔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排出柏油便或柏油便,常被患者忽视,因时间较长,故表现出慢性贫血状态,全身乏力与消瘦。出血量的多少与癌肿大小不成正比,血便亦非癌肿所特有,应与许多疾病鉴别,如肠结核、外阴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疮疡、肛瘘等。
黏液血便或脓血便
由于大肠肛管癌所处的特殊部位与环境恶化,几乎所有患者粪便中都混有脓液与黏液,形成黏液血便与脓血便。尤其绒毛状腺癌分泌大量黏液,有明显的黏液便。溃疡型大肠癌由于溃疡常伴有继发感染,故常出现脓血便或黏液便。右半结肠癌所分泌的黏液,由于肠蠕动细弱而频繁,使黏液与糊状粪便均匀混合,肉眼难以发现。
排便习惯改变
乙状结肠癌患者往往改变了既往的排便习惯,表现出便秘、便稀、排便次数较多,以及里急或黏液的分泌增多,而引起胃肠神经官能症。临床上主要表现出便稀或便秘,有时便稀与便秘交替出现。一般是便稀出现在前,便秘出现在后,因便秘大多是急性或慢性肠梗阻引起的较晚期表现。越靠近大肠远端的症状越明显,尤其是便稀与大便次数增多,有时一天可达数十次并伴有里急后重与排便不尽的感觉。
腹痛
腹痛是早期症状之一,发生率为60%~81%。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出现肠梗阻时,腹痛加重或为阵发性绞痛。腹痛主要是由于:
1.癌灶局部侵犯,尤其达黏膜下层及肌层时,疼痛的程度与频率随癌灶侵犯范围的扩大而加深;
2.腹痛可因癌灶刺激肠道而引起;
3.癌肿透过肠壁引起周围炎症,以及与腹膜或周围脏器粘连造成牵引痛;
4.癌肿引起肠梗阻时发生阵发性腹痛;5癌肿引起肠穿孔时发生腹膜炎而出现腹膜刺激征。
腹部肿块
腹部肿块多为癌肿本身,有时可能为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肿块大多坚硬,呈结节状。乙状结肠癌,可有一定活动度,晚期时肿瘤侵润较甚,肿块可固定。而癌灶在升放射性肠炎、结肠肝曲或脾曲时,则肿块的活动度较小。癌肿穿透并发感染时,肿块固定且有明显压痛。腹部包块是大肠癌的主要表现之一。
肠梗阻症状
肠梗阻症状一般属乙状结肠癌的晚期症状,多表现为慢性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主要症状是腹胀和便秘,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当发生完全梗阻时,症状加剧。因此,当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排便排气停止、呕吐、肠鸣音亢进等下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时,应考虑乙状结肠癌的可能性。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一般属于乙状结肠癌的晚期并发症,乙状结肠癌并发肠穿孔而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在肠穿孔发生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低位肠梗阻,在此基础上患者突然出现腹部剧痛、发热、腹部压痛与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并发全身中毒症状者,应考虑乙状结肠癌并发急性肠穿孔的可能。
全身症状
由于慢性失血、癌肿溃烂、感染、毒素吸收等,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低烧等恶病质症状。
其他症状
病情晚期可出现肝大、黄疸、水肿、腹水、直肠前陷窝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病质等。由于癌肿的病理类型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区别。一般右侧大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
检查诊断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粪潜血试验
高危人群的初筛方法及普查手段,可帮助及时发现早期病变。
肿瘤相关标记物测定
癌胚抗原测定对结肠癌的诊断和术后监测较有意义,主要用于监测结肠癌的复发。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灌肠检查
是结肠癌的重要检查方法。钡灌肠的X线表现与癌肿大体形态有关:肿块型表现为肠壁充盈缺损、黏膜破坏或不规则;溃疡型较小可见龛影,较大时该处黏膜完整性遭到破坏;浸润性累及部分肠壁一侧缩小、僵硬,如病变浸润肠管全周则呈环形狭窄。但疑有肠梗阻的患者应当谨慎选择。
B超和 CT 检查
超声检查可分为经腹壁超声检查和内镜超声检查(EUS)。经腹部超声检查可了解患者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内镜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肠壁黏膜、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有助于对肿瘤浸润深度的判定,其正确率可达到80%左右。
CT表现为:
1、肠壁增厚:正常肠壁厚度为1~3mm,大肠癌肠壁增厚可达0.9~2.5cm,肠壁黏膜面多明显凹凸不平,浆膜面则视癌肿侵犯程度而有不同表现。
2、腔内肿块:肠腔内肿块多呈偏心性生长,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较大的瘤体可见低密度坏死区,表面可见小溃疡。
3、肠腔狭窄:癌肿引起的肠壁增厚侵及肠壁的3/4或环周时,可表现为肠腔的不规则狭窄、肠壁的不规则增厚,失去正常的放射性肠炎袋形态。
4、癌性溃疡:可表现为“火山口状”,当溃疡增大沿肠壁浸润时,可造成肠道管腔环周狭窄。
大肠癌的放射学诊断目前仍以CT检查为主,需要给出病变部位、大小、肠壁浸润程度,同时观察有无肠腔的梗阻,肠腔有无扩张,周围系膜内是否有肿大淋巴结,也需要同时评估肝、肺等其他脏器有无转移。
磁共振检查
可评估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MRI对直肠周围脂肪内浸润情况易于了解,故有助于发现或鉴别第3期患者。
PET-CT检查
对于病程较长、肿瘤固定的患者,可排除远处转移,并评价手术价值。
内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肠腔狭窄的程度等,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做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是诊断大肠癌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
体格检查
一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腹部叩诊及听诊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异常。直肠指检了解直肠及盆底情况。
诊断
乙状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易被忽视。凡40岁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现者应列为高危人群。
①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者;
②有癌症病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病史;
③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
④以下五种表现具有两项及两项以上者:黏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病史及精神创伤史。
对高危人群,行纤维结肠镜检查,镜下发现病灶取病理活检不难明确诊断。超声和CT 检查对了解腹部肿块和肿大淋巴结,发现肝内有无转移等均有帮助。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 19-9(CA19-9)分别在约45%和30%的大肠癌病人中升高,对结肠癌的特异性诊断意义均不大,用于术后判断预后和复发更有价值。目前应用较广泛的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以及错配修复蛋白(MMR)表达或微卫星不稳定(MSI)等分子标志物,主要用于指导综合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评估。此外,利用粪便分子标志物进行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正在逐渐推广。
鉴别诊断
乙状结肠癌的鉴别诊断主要是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外阴克罗恩病、肠结核、细菌性痢疾、日本血吸虫、阿米巴肠病等。最可靠的鉴别是通过结肠镜取活组织检查。
治疗
手术治疗
乙状结肠切除术适用于乙状结肠癌。要根据乙状放射性肠炎的长短和癌肿所在的部位,分别采用切除整个乙状结肠和全部降结肠,或切除整个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和部分直肠,行结肠直肠吻合。乙状结肠癌根治的手术方式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及肿瘤的具体位置而定,术式可分为腹腔镜和传统开腹两种。
药物治疗
利用肿瘤细胞对化学药物的高敏感性,选择性杀灭肿瘤。给药途径有全身静脉给药、局部缓释颗粒、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等。乙状结肠癌的化疗均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用药,以全身静脉化疗为主。
辅助化疗
根治术后全身(辅助)化疗能提高高危Ⅱ期、Ⅲ期乙状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辅助化疗主要有两个方案,均持续3~6个月。
①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于首日静脉滴注,随后氟尿嘧啶持续48小时滴注,每两周重复。
②CAPEOX方案:奥沙利铂于首日静脉滴注,随后连续口服两周氟尿嘧啶的前体卡培他滨,每三周重复,疗效与FOLFOX方案类似。
新辅助化疗
乙状结肠癌标准的新辅助方案是氟尿嘧啶单药增敏的放疗。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也可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对尚无条件行放射治疗的地区,可审慎使用,方案为FOLFOX或CAPEOX,或在此基础上添加其他常规化疗药物或分子靶向药物。
其他药物治疗
包括伊立替康及分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二者分别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最新研究显示,针对错配修复蛋白缺陷(mismatchrepairdeficiency,dMMR)或高度微卫星不稳定(high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H)的乙状结肠癌病人,靶向P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已经成为晚期病人的一线治疗;同时新辅助免疫治疗在dMMR或MSI-H乙状结肠癌中也取得很好的近期疗效。
局部化疗
尽管没有高级别证据支持,但腹腔化疗药物植入、腹腔热灌注化疗和经肝动脉化疗等局部化疗已在临床开展,有待临床研究明确其在乙状结肠癌治疗中的地位。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应在整合医疗指导下,采用辨病论治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诊疗,其根本治疗原则遵循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综合治疗。
辨证施治
乙状结肠癌围术期辨证施治
乙状结肠癌患者术前主要表现为腑气不通,具体症状为大便不通,腹部阵痛,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术后主要表现为元气耗伤、脾胃虚弱,具体症状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不华,少气乏力,神疲懒言,腹部隐痛,纳呆食少食后腹胀,舌淡,苔薄白,脉弱。故常以理气通腑,补气养血,健脾益胃为主要原则。术后可应用针刺疗法帮助止痛以及胃肠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缓解术后并发症。
乙状结肠癌辅助治疗期辨证施治
乙状结肠癌化疗期间常表现为脾胃不和,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肾两虚,具体症状为胃脘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舌胖大,舌苔薄白或腻;或为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故常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补气养血、滋补肝肾为主要治则,化疗期可应用针刺、艾灸等疗法改善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完成率。
乙状结肠癌防变治疗期辨证施治
乙状结肠癌行根治性手术及辅助治疗后的西医随诊阶段,属于中医防变治疗期,可采取中医手段进行巩固性治疗及预防性治疗。此阶段主要表现为脾气亏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基本治法以健脾益气为主,兼化湿祛瘀、清热解毒,以期降低早中期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乙状结肠癌晚期姑息治疗期辨证施治
乙状结肠癌晚期姑息治疗期主要表现为本虚与邪实并存,以脾气亏虚或脾肾两虚为主,夹杂湿、热、瘀、毒等邪实,故常以健脾益气或补脾益肾、清热化湿、祛瘀解毒为主要治则,以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辨病用药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可适当选用下列抗癌解毒中药:苦香树、败酱、刺猬皮、白花蛇舌草、大花马齿苋等。
预后
乙状结肠癌一般预后较好,5年生存期可达90%以上。
饮食宜忌
1、应注意多吃富含粗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韭菜及青萝卜等绿叶蔬菜、以及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中致癌物与放射性肠炎黏膜的接触时间。
2、乙状结肠癌向肠腔凸起,肠腔变窄时,就要控制膳食纤维的摄入,此时应给予易消化、细软的半流食品,如小米粥、浓藕粉汤,大米汤、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脑等。
3、多吃含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4、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入。可减少其分解产物的致癌物产生及致癌作用,以减少大肠癌发病的潜在危险。
护理
术后护理
体位
病情平稳时,改为半卧位,以利引流。
饮食
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术后2~3天肠蠕动恢复、肛门或人工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进流质饮食,术后1周进少渣半流质饮食,2周左右可进普食。
活动
术后第1天,患者情况许可时,可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引流管护理
留置导尿管期间训练膀胱,腹腔引流管留置5~7天。
结肠造口护理
结肠造口护理是手术后护理的重点。观察造口肠管有无回缩、出血、坏死等;用凡士林或0.9%氯化钠溶液纱布外敷结肠造口,外层敷料渗湿后应及时更换;术后一般宜取造口侧卧位(在中国是左侧);用塑料薄膜将腹壁切口与造口隔开;及时清除流出的粪液;造口周围皮肤涂氧化锌乳膏,以防粪液刺激造成皮肤炎症。术后2~3天开放结肠造口后佩戴造口袋,选择袋口合适的一次性造口袋,当造口袋为1/3满时,须及时更换避免食用过多的粗纤维食物以及洋葱、大蒜、豆类、番薯等可产生刺激性气味或胀气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食物。造口狭窄——造口拆线愈合后定期进行扩肛。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切口感染
术后4~7天每天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吻合口瘘
术后7~10天内严禁腊肠。若发生瘘,应保持充分、有效的引流,必要时手术。
排便护理
Dixon手术后患者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肛门失禁,应指导患者调整饮食;进行肛门括约肌舒缩练习;便后清洁肛门,并在肛周皮肤涂抹氧化锌乳膏以保护肛周皮肤。
其他护理
学会人工肛门的自我护理方法
患者1~2周扩张造口1次,坚持2~3个月,防止狭窄;每天定时放射性肠炎灌洗,训练有规律的肠蠕动。
定期复诊
每3~6个月定期门诊复查。行化疗、放疗者,定期检查血常规。
活动指导
术后1~3个月避免重体力活动。
预防和筛查
预防
研究表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不同遗传因素的人群进行健康体检、肿瘤筛查,处理癌前病变可有效降低乙状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级预防措施
(1)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和平衡膳食,减少红肉类及腌制品摄入,注重植物性饮食,增加杂粮食品蔬菜水果摄入,据排便状况调整饮食,限制酒精饮料;
(2)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保持健康体重;养成良好作息时间;戒烟;
(3)减少环境致癌因素接触,如化学、物理、生物等致癌因素;
(4)注重自体健康管理,了解遗传、免疫、内分泌因素的促瘤作用;
(5)健康乐观心态与良好的社会精神状态。
二级预防措施
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大肠癌发病率、提升治愈率。
筛查
自然人群的筛查
筛查对象
一般人群
建议45~74岁人群接受乙状结肠癌的筛查。推荐每5~10年进行1次放射性肠炎镜检查,如筛查对象拒绝结肠镜检,推荐进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FIT)检测,任一项阳性者需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如无法行肠镜检查,可考虑多靶点粪便FIT-脱氧核糖核酸检测以及血液多靶点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对74岁以上人群是否继续筛查尚存争议。
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指有结肠腺瘤病史、大肠癌家族史和炎性肠病等的人群。对高危人群,如筛查对象有2个以上亲属确诊结肠癌或进展期腺瘤(直径≥1 cm,或伴绒毛状结构,或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对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或致病突变基因携带者,建议每年行结肠镜检。对林奇(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20~25岁开始结肠镜检,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
筛查方法
1、问卷法;2、本田飞度;3、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4、全结肠镜。
遗传性乙状结肠癌筛查
约有1/3的结肠癌患者具有一定遗传背景,其中5%~6%可确诊为由明确可遗传胚系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结肠癌。遗传性结肠癌根据有无息肉,大致分为以下两类:非息肉病性结肠癌,包括Lynch综合征、家族性结肠癌X型;以息肉病为主要特征,包括家族性结肠息肉病、MUTYH相关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综合征和幼年性息肉综合征等。
参考资料 >
中国恶性肿瘤整合诊治指南-结肠癌(2024版).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25-08-30
结肠癌患者的饮食宜忌.同济赤壁医院.202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