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文化概论
来源:互联网

《生命文化概论》运用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当借鉴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生命与自然、健康、政治、科技、伦理、教育、社会之间关系的多维度全方位分析,从不同视界透视了广义生命的内涵、人类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层次与特征等问题,剖析了生命、生存、生活、生态的要义。其宗旨在于解开生命的文化密码,揭示生命的文化特性,为现代生命更高形态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实现生命价值和创造生活意义为终极旨归。《生命文化概论》内容分为导论、生命与自然、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政治、生命与教育、生命与科技、生命与伦理、生命与社会8个部分,内容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既方便教师教学,也方便学生拓展学习。

内容简介

《生命文化概论》可以作为大学特别是医科大学进行生命文化教育和伦理教育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生命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阅读书目。

图书目录

导论回到生命本身

第一节生命

一、生命概念

二、生命观

三、生命向度

第二节生命文化

一、文化

二、生命文化

三、作为研究学科的生命文化

第三节生命文化的研究价值

一、“生命地”理解人,“人文地”认识生命,“生命地”善待生命

二、树立贵生的生命理念,增强平生的生命意识,追求生生的生命精神

三、培育生命思维方式,扬弃物种思维方式、物化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四、建构生命文化模式,重筑和谐生命世界

第一章生命与自然

第一节生命自然观的理论资源

一、中国传统生命自然观

二、西方传统生命自然观

三、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自然观

第二节生命自然观的基本矛盾和问题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二、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

三、生态环境与社会变革

第二章生命与健康

第一节人的生命存在

一、生命的存在状态

二、生命健康、生命质量与生命境界

三、生命的健康在于预防

第二节养生保健与生命

一、中医养生文化

二、西方医学保健之理

三、中国传统运动养生

第三节生命与死亡

一、死亡的定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

三、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

四、当代视阈中的死亡教育

第三章生命与法律和战争

第一节生命与法律

一、生命权定义与特征

二、联合国及区域组织对生命权的规定

三、我国现行法律对生命权的保障

四、死刑与生命权

第二节生命与战争

一、生命与战争

二、战争与国际人道主义

第四章生命与教育

第一节中国文化中的生命与教育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与教育思想

二、中国近代教育对生命的关注

三、中国当代教育对生命的呼唤

第二节西方文化中的生命与教育思想

一、古希腊罗马的生命与教育思想

二、中世纪的生命与教育思想

三、西方近代的生命与教育思想

四、西方现代的生命与教育思想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与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生命与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本质观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理想观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五、教育与人之生命理想的实现

第四节教育生命化的构建与发展

一、生命化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构建

三、教育与生命的可持续性

第五章生命与科技

第一节科学视野中的生命

一、医学对生命的建构

二、科学对生命历程之求索

第二节技术对生命的追问

一、技术对生命的解构

二、技术与生命质量

第三节科学技术与生命前景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二、科学技术与生命关爱

第六章生命与伦理

第一节生命伦理概述

一、生命伦理的起源及发展

二、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计划生育与优生的伦理

一、计划生育的伦理

二、优生优育的伦理

第三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

一、人工授精及其伦理

二、体外受精及其伦理

三、克隆技术及其伦理

四、胚胎与干细胞及其伦理

第四节安乐死、临终关怀的伦理

一、死亡的概念与死亡的标准

二、安乐死及其伦理

三、临终关怀的伦理

第五节器官移植的伦理

一、器官移植概述

二、器官移植的伦理

第七章生命与社会

第一节生命主体互认:现实语境与理论镜像

一、生命与社会的相互建构

二、生命主体间互认的四重主导内涵

三、生命主体间不平等的古典与现代语境:一个与历史如影随形的话题

四、生命主体互认、团结与和谐人生

第二节生命主体视角与认知合理性生成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主导内涵及路易·阿尔都塞悖论

二、意识形态主导型知识建构及学理主导型知识建构

三、意识形态牵缠下知识建构合理性的辩证考量

四、生命主体认知由于其生存论的立场而获得合理性

第三节和谐社会建构视域中的生命问题域

一、和谐社会建设应当避免生命主体间认同危机

二、和谐社会建设模式应当更加关注生命主体叙事

三、生命安顿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合理的生命内涵建构模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后记

参考资料 >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