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脚柑
来源:互联网

独脚柑(Asiatic Striga 草本),别名细独脚马骝、马佬含菊、瓜子金、地莲芝等,中药名,为列当科植物独脚金的全草。其分布于亚洲热带和非洲热带,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

独脚柑的性状为干燥的全草,全体呈黄褐色或绿褐色,茎细,被灰白色糙毛。叶线形或披针形,多数脱落。中部以上为稀疏的穗状花序,除少数未结果的植株可见干枯的花冠外,其余大部都已脱落;萼管状。蒴果黑褐色,藏于萼筒中,花柱残存。种子细小,黄棕色。以植株完整、带绿色、无泥砂杂质者为佳。

独脚柑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脾、胃经。其具有健脾消积,清热杀虫脒的功效。主治小儿伤食,疳积黄肿,夜盲,夏季热,腹泻肝炎。内服:煎汤,10~15g。

来源

药物来源

列当科植物独脚金的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性状

干燥的全草,全体呈黄褐色或绿褐色,茎细,被灰白色糙毛。叶线形或披针形,多数脱落。中部以上为稀疏的穗状花序,除少数未结果的植株可见干枯的花冠外,其余大部都已脱落;萼管状。蒴果黑褐色,藏于萼简中,花柱残存。种子细小,黄棕色。以植株完整、带绿色、无泥砂杂质者为佳。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独脚柑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脾、胃经。

功效主治

独脚柑具有健脾消积,清热杀虫脒的功效。主治小儿伤食,疳积黄肿,夜盲,夏季热,腹泻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附方

1.治小儿疳积、夜盲:独脚柑9~15g。和猪肝煮熟服,日服1次。(《闽南民间草药》)

2.治小儿伤食:独脚柑干全草、截叶铁扫帚各9~15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3.治夜盲:独角柑干全草15~30g。配家禽家畜肝脏煮服。(《福建中草药》)

4.治小儿腹泻:独脚金6g,地锦草 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治黄疸肝炎:独脚金全草15~3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治夏季热:独脚金全草10~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7.治喉痒、咳嗽:地连枝15g。煨水服。(《贵州草药》)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除小儿黄气,五腑虫积。”

2.《本草求原》:“消疳积黄肿。”

3.《广西中药志》:“退热解渴,消食。治疳积烦渴,食欲不振。”

4.《广东中药》:“解积,去肝火。治小儿疳积消瘦,精神烦躁,夜睡不宁,磨牙咬指,常发热,大小便不调。”

5.《湖南药物志》:“驱虫,消积,退热。用于小儿疳积,夏季热,腹泻,黄疸肝炎。”

6.《贵州草药》:“润肺止咳。治喉痒,咳嗽。”

7.《四川常用中草药》:“清心火,解热毒。治小儿疳积,小便赤,大便热燥等症。”

8.《福建葯物志》:“平肝热。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慢性咽炎,结合膜炎,夜盲症,毒蛇咬伤。”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独脚柑全草含木犀草素-3’,4’-二甲醚,木犀草素7,3',4'-三甲醚,刺槐素-7-甲醚,刺槐素,金圣草素,芹菜素

药理毒理

独脚柑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无乳链球菌肠道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基原信息

形态特征

独脚金是一年生半寄生草本,株高10-20(30)厘米,直立,全体被刚毛。茎单生,少分枝。叶较狭窄仅基部的为狭披针形,其余的为条形,长0.5-2厘米,有时鳞片状。花单朵腋生或在茎顶端形成穗状花序花萼有棱10条,长4-8毫米,5裂几达中部,裂片钻形;花冠通常黄色,少红色或白色,长1-1.5厘米,花冠筒顶端急剧弯曲,上唇短2裂。蒴果卵状,包于宿存的萼内。

物种分布

独脚金分布于亚洲热带和非洲热带,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

生活习性

独脚金栖息于庄稼地和荒草地,寄生于寄主的根上。花期7月,果期8-9月。

参考资料 >

独脚金.inaturalist.2025-09-04

独脚金.物种2000官网.2025-09-04

独脚金.植物智.2025-09-04

独脚金.inaturalist.2025-09-04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