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双版纳:藏在热带雨林中的边境天堂,到底有多神奇?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你知道吗?在中国云南的最南端,藏着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热带天堂——西双版纳!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不仅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还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966.3千米。总面积19096平方千米,虽然只占云南省的4.9%,却汇聚了令人惊叹的自然与文化宝藏。2022年末,全州县常住人口达130.80万人,城镇化率接近一半,正迅速成为南疆一颗璀璨的明珠。
想象一下:巍峨的横断山脉延伸至此,形成北高南低、山峦起伏的壮丽景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的西双版纳,高温多雨、干湿分明,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已是益州郡的边陲重地;南北朝时,更建立了神秘的部落联盟“泐西双邦”。清雍正七年(1729年)实行改土归流,1953年1月23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55年6月正式确立为自治州。1973年8月,国务院批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中共云南省委直接领导,从此与思茅地区分离,行使自治权。1993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景洪市诞生。截至2024年8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3个县市(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州人民政府驻景洪市曼弄枫会展国际A区。
作为中国天然橡胶和糖料蔗的战略保供基地,西双版纳的经济以农业、采矿业和旅游文化业为支柱。2022年,全州生产总值高达721.39亿元,三产结构优化为23.0:26.3:50.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194元,活力十足!
但西双版纳最令人心动的,是它“植物王国”的美誉!这里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森林,是中国最早开发旅游的民族地区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景洪市便坐落于此。截至2021年末,全州拥有18个A级景区,其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是国家AAAAA级景区!傣族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尤其是万众瞩目的泼水节 名称来历
“西双版纳”这个充满韵律的名字源自傣语:“西双”意为十二,“版纳”本指“千田”,原是土地计量和赋税单位,后来演变为行政单位。历史上,景陇国第二十三世召片领召应将辖区划分为12个版纳,因此得名“西双版纳”,寓意着这片土地的丰饶与悠久历史。
历史沿革先秦至明清早在夏、商、周时期,西双版纳的隶属关系虽史书无确切记载,却已弥漫着古老的神秘气息。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刘彻派郭昌、卫广两位将军统兵,击灭劳浸、靡莫,兵临滇池,滇王归顺,汉朝在滇池地区设益州郡,西双版纳成为其边陲明珠。
东汉时,汉明帝刘庄将原益州郡中的云南省)、叶榆等6县划出,与哀牢山、博南合并,设立永昌郡,西双版纳境属其管辖。
三国、两晋时仍属南中永昌郡,历史脉络绵延不绝。
南北朝时,西双版纳境域建立部落联盟“泐西双邦”,奉天朝为“天王”,接受封赏,开启了一段传奇历史。
唐时属勐泐王,归唐南诏银生节度,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宋淳熙七年(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叭真)入主勐泐,建立景陇王国,成为大理国地方政权。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建都于景兰,繁荣一时。
元、明时期,先后设彻里路军民总管府(车里路军民总管府)、车里军民府、车里军民宣慰使司、靖安宣慰使司,治理日益完善。
清代属元江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制度,委派“流官”直接统治,西双版纳境先后属普洱府及思茅同知(思茅厅),但车里宣慰使司仍世袭相传,传统与变革在这里交融。
中华民国1913年,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隶迤南道,治所驻车里宣慰街(今景洪城东澜沧江与流沙河汇口之山脚)。
1925年,改设普思殖边总办公署,隶普洱道,治所迁至景德(今景洪市城内)。
1927年后,先后隶于普洱市道、第二区殖边督办公署、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均为普洱,历经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相继建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普洱专区,翻开历史新篇章。
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首府设在允景洪,民族自治迈出关键一步。
1953年5月6日,撤消四县建制,重新划分为景洪市、勐养镇、勐龙等12个版纳及两个民族自治区、一个区和一个生产文化站,行政区划优化调整。
1955年6月,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位进一步提升。
1957年7月12日,十二版纳合并为县级版纳景洪、版纳勐海、版纳勐遮、版纳易武、版纳勐腊,管理更高效。
1959年7月30日,撤版纳建制,5个县级版纳合改为景洪县、勐海县、勐腊县,三县鼎立格局形成。
1967年4月,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临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党政职权;各县相继成立军管会,实行全面军事管制。
1968年10月,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各县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军事管制停止。
1973年8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革命委员会直接领导,与思茅地区(现普洱市)分设,开始独立行使自治州职权,迎来新发展机遇。
1993年12月22日,撤消景洪县,设置景洪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自然地理位置境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边陲,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亚洲大陆向东南半岛过渡地带,坐标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东南与老挝丰沙里省奔怒县、琅南塔省省勐新县接壤,西南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景康县、南板县、勐拉县交界,西北与普洱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相邻,北与普洱市思茅区接壤,东北隔补远江与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相望。国境线长966.3千米,面积19096平方千米,占云南省面积的4.9%。州府所在地景洪市允景洪街道距昆明市里程540千米,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地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横断山系南北向断裂线,构造线逐渐向外辐散的地段。境域由长期隆起带的变质岩山地包围,中部是中生带拗陷。区内地表形态深受澜沧江深大断裂控制,褶皱紧密,断层成束。岩性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地层,分布在河漫滩、阶地、盆地底部和两侧的低丘。澜沧江以东以中生界的红色河湖相碎屑岩为主,而西部普遍分布的是花岗石和各种板岩、石英岩等变质岩,地质结构复杂多样。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历经多次造山运动,形成复杂地质构造。早元古代时期,云南腾冲以西存在古陆,哀牢山以东存在另一古陆,两者之间是古特提斯海。中元古代时,西部古陆向东漂移,导致古海洋板块沿澜沧江附近向西俯冲,在洋壳缝合线附近发生火山活动,澜沧江深断裂开始形成。晚古生代时期,澜沧江古海洋板块发生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晚古生代末期,滇西地区发生剧烈造山运动,澜沧江古海洋急剧缩小。中三叠世后,火山活动继续。晚侏罗世以后,北美与欧亚大陆分裂,冈瓦纳大陆中的印度大陆分裂北移,西双版纳地层发生褶皱,地壳上升,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奠定三江褶皱系的构造格局,最终形成横断山脉地貌景观,堪称地质演化的活化石!
地形地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以南,怒山、无量山脉尾部。地势北高南低,山体多为西北或东南走向,整体向澜沧江倾斜。地形以山地为主,占土地面积的95%;坝子仅占5%。主要山脉有无量山余脉和怒山余脉。州内最高点在勐海县东北部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最低点在勐腊县良各脚西南的澜沧江河谷,海拔470米,相对高差达1959.5米,地形起伏剧烈,景观层次丰富。
气候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属热带季风气候;海拔800~1500米的地区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9℃,1月平均气温15.6℃;7月平均气温25.5℃。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65毫米;盆地稍低,山区略高;湿季降水占年总量的82%~85%,7~8月份月降水量皆在250毫米以上,最少的2月份降水量只有20毫米,气候资源得天独厚。
水文水利水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河流众多,支流密布,属澜沧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2761条。境内河网总长1.2万米,河网密度0.6千米/平方千米,总径流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条,河长在6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补远江、南腊河、南满河等15条。澜沧江由北向南纵贯西双版纳州中部,由普洱市小橄榄坝进入,从景讷至关累流经境内景讷、勐往等乡镇,境内流程187.5千米,从南腊河口流出国境,入老挝后称湄公河,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多瑙河”。
水利西双版纳州集中式供水水源地3处,分别为景洪市澜沧江景洪电站、勐海县那达勐水库和勐腊县南细河水库,保障着区域的用水安全。
土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土壤共有赤红壤、砖红壤、红壤土、水稻土等7个土类、18个亚类、52个土属、85个土种;以赤红壤、砖红壤为主。砖红壤占土地总面积15.6%,赤红壤占61.1%,肥沃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土地类型以林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57.18%。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有耕地11.6万公顷;种植园用地61.06万公顷;林地107.76万公顷;草地1.03万公顷;湿地467.40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6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26万公顷,土地资源丰富多样。
矿产资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能源矿产有煤矿、地热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有铁、锰、钛、钨等;非金属及砂石页岩矿有硫铁矿、高岭土、石膏、钾盐、盐矿等。截至2020年底,矿产资源种类已发现矿种26种,矿床(点)350个;探明储量列入《云南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种有18种。其中煤炭2679.78万吨,铁矿石量16598.19万吨,锰矿石量330.32万吨,钛铁砂矿矿砂7823.37万立方米,铜金属量10.67万吨。西部勐海县辖区矿产以稀土、花岗石及贵金属、黑色金属、地热为主;中部景洪市辖区矿产以铁、煤、水泥用大理石、地热为主;东部勐腊县辖区矿产以盐、铁铅锌矿为主,矿产资源分布集中。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优势矿产有盐矿、稀土矿、锆矿、磷钇矿等。盐矿主要分布于勐腊、尚勇、磨憨镇;稀土矿及锆矿主要分布于勐海、勐往、勐阿、勐康一带。已探明的盐矿、稀土矿资源分别占云南省资源储量的100%和54.94%;磷矿资源储量占云南省资源储量的100%;锆石资源储量位居云南第二,占云南省资源储量的38.8%,资源潜力巨大。
水资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水资源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7703立方米,比云南省平均水平高4040立方米,约为中国平均水平的4倍。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02.62亿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产水量53.7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44.48亿立方米。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主要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开采很少。地表水源为主要供水水源,占总供水量的99.9%,地下水源供水量占0.097%。地表水资源量主要来自澜沧江干流过境水量,径流总量555.2亿立方米;另外降雨产生的地表水,总量为119.2亿立方米,水资源充沛。
生物资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森林有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其中热带雨林是中国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全州拥有林地面积1642691公顷,森林覆盖率81.34%。这里生长着缩砂蜜、安息香缩合、云南萝芙木、千年健、蔓京子、使君子、重楼、琥珀等几十种药材。砂仁是西双版纳生产的主要南药。境内还有食用植物一万多种,野生水果50多种,速生珍贵用材树40多种;其中美登木、嘉兰可制作抗癌药物;风吹楠的种子油是高寒地区坦克、汽车发动机和石油钻探增粘降凝双效添加剂的特需润滑油料;香水树可制成高级香料。全州有中草药1724种,经过鉴定的有5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药库”。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还有鲤、鲫、鲢、、草鱼等经济鱼类资源,水产丰富。
生物多样性植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植物王国”的美誉,拥有中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生物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森林,也是中国野生动植物荟萃区。植物分属264科1471属;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渐危植物达51种。全州有维管植物50000多种,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6。包含具有代表性的望天树等龙脑香科植物。其中特有植物153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七指蕨、铁蕨、翠柏、海南粗榧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萼翅藤、望天树、广西青梅、云南蓝果树等,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动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分布着756种野生动物,占中国的1/4,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109种,不仅保存着中国最大的野生亚洲象种群,还分布着印度野牛、印度支那虎、<极 href="/damochuangyi/3422684369979651715.html">小鼷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有天然土著鱼类107种,分属19科54属,占云南省鱼类总科数的69%,总属数的40%,总数的24%;另有浮游生物98种。其中有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兀鹫,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亚洲象、野牛等13种,是野生动物乐园。
生态功能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截至2021年末,全州共有自然保护地14个,共计4种类型。其中:自然保护区9个,风景名胜区1个,森林公园2个,水产种质资源极护区2个。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6个、省级自然保护地1个、州(市)级自然保护地4个、县(市)级自然保护地3个。湿地总面积为19531.85公顷,受保护面积为11028.34公顷,保护率为56.46%,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由勐养镇、勐仑、尚勇、勐腊县和曼稿五个片区组成。保护区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达24.3万公顷,占西双版纳州国土面积的12.68%。主要目标是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如亚洲象和望天树。该保护区拥有全国最大的热带森林面积,并且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生态保护的典范。
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首个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纳板河流域为主,地跨景洪市和勐海县勐两地,总面积2.6万公顷。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包括西双版纳特有的8种植被类型,天然林覆盖率达67.74%。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是热带雨林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创新了保护模式。
自然灾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灾、地震、山体滑坡、水土流失、低温寒害、泥石流、兽灾、风雹、雷电、病虫害等。风雹、雷电、病虫害以及季节性干旱主要发生在1~4月,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主要发生在5~10月,年平均发生20余次。兽灾为西双版纳州的特有灾害,主要是野生亚洲象毁坏庄稼,致使人畜死伤的事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临挑战。
低温寒害,是热带经济作物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961年,景洪市、勐海县冬霜,农作物受灾9000余亩。1975年12月23~31日,景洪出现连续低温,最低气温3.7℃,造成热带果木香蕉树叶冻黄,幼苗冻死,农业抗灾能力不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