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崇福宫改写了中国历史?隐藏2000年的玄机首次公开!

谁在崇福宫改写了中国历史?隐藏2000年的玄机首次公开!

你知道吗?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宫观,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神秘的“流量中心”!崇福宫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到了宋代改名崇福宫。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三十多位重磅名儒曾在此汇聚。这里不仅是儒学圣地,更是历代顶尖道教学者的传道之所。现存区域约5000多平方米,保留古建筑30多间、古树名木50余株,历代碑石10余品。每一处建筑,每一块碑刻,都暗藏惊人的历史密码!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北宋大儒曾漫步的庭院中——崇福宫位于登封市市区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距市中心仅2公里。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建筑,这里曾是北宋皇室夏季避暑的离宫。与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齐名,许多著名文人在此激荡思想,堪称嵩山文化圈的策源地。现存近万平方米宫院,古建筑30余间,古树50余株,历代石刻10余品。特别值得一看的是《寇谦之传》碑、《元圣旨碑》,以及中国现存最早的北宋泛觞亭、流杯渠遗址。更震撼的是,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至21卷,就是在此完成!陆游嘉泰三年(1203)撰写的《洞霄宫碑记》中特别强调:宋代时崇福宫“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

揭开历史的面纱——崇福宫原名皇帝观,由刘彻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下旨建造。当年汉武帝率群臣登崇高山,听到山谷中传来三声“万岁”,遂将此峰命名为万岁峰,并敕建万岁亭与万岁观。河南省道教协会会长、中岳庙道长黄至杰揭示:“这里就是中国‘万岁’一词的起源地,整整回荡了2000多年!”

李治在位期间(公元650-683年)“以天神贵者为太乙”,在观内建太乙祠,因祈雨灵验而改名太乙观。虽在五代十国时期遭废毁,但赵恒(公元998-1022年)将其提升为宫,更名为崇福宫,并进行大规模整修。范仲淹、韩维、司马光、程颢、程颐等百余位名臣大儒曾在此主管事务。到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宫内建筑已达千余间,既是道教圣地,也是名儒著书立说的学术中心,历史价值无可估量!

《说嵩》记载:“(崇福)离宫掖东,殿阁千楹,累朝于兹避暑……”真宗时期因方士符瑞之说大兴土木,宰相丁谓任修宫使,每日役工达三四万人,搜集四方珍奇之物,建成后总计2610区,极尽奢靡。

金兵南下后,崇福宫被焚毁,但南宋皇帝仍念念不忘,杨时、朱熹等名臣继续遥领崇福宫提举之职——尽管朱熹可能从未亲临此地。

元朝建立后,崇福宫转化为纯正道教场所,建有七真堂等,成为全真教重要道场。

走进文化核心——万岁峰下的太乙泉,曾被引入泛觞亭、流杯渠,酒杯随波逐流,九曲环绕。想象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李纲等先儒在此曲水流觞的盛景!如今太乙泉仍汩汩流淌,只是不再导流,但这片土地依然令人心驰神往。

崇福宫是真宗追求“万寿无疆”的祝祷之所。由参知政事丁谓主持修建,“役工日至三四万,辇四方难致之物,宫成总两千六百一十区”。御制《西京崇福宫记》称:“独崇福为第一……”

“嵩岳多神异之纪”,此为第一!汉武帝听信方士之言,“天神贵者太乙”,派公孙卿候神太室,建太乙祠坛;登临嵩山时在此听到“山呼万岁”,遂赐名万岁峰,峰下建万岁观。北魏正一派天师寇谦之在此隐修,唐高宗改名太乙观,真宗又更新改造,更名崇福宫,成为供奉道家神仙的琳宫真馆。

极具讽刺的是,这座道家神仙宫的实际管理者,竟是北宋大儒。“望而时者,悉投闲于此”——当朝中大儒高官“不合时宜”时,皇帝就给他们一个提举崇福宫的闲职,管理道士为皇帝祈福之事,却照拿俸禄。

宋代设有挂空衔的“提举”,南渡后仍保留。福建人杨时、邵武人李纲、安徽人朱熹(生长于福建)、山东人任城李邴、浙江人归安倪思等都当过“提举”。其中李官至宰相,南渡后定居泉州市;倪思于嘉泰元年任泉州知府;朱熹任同安主籍,都与泉州关系密切。

赵顼以前,管勾宫观官有管勾某宫、某观事等名目,由宰辅或学士兼领。神宗熙宁三年,诏增置在外宫观差遣,依西京崇福宫、舒州灵仙观置管勾官或提举官。其后,内外祠管勾官成为祠禄官。

工作清闲又有面子,起初官员们争相请求此类职位,皇帝严格控制数量。王安石变法时,众多硕儒名臣反对变法,皇帝便将司马光、程颢、程颐等像扔坏桃子一般,成批“发放”到崇福宫。

阴错阳差的是,皇帝追求“万寿无疆”的道家宫观,竟成全了新儒家的思想传播!先儒们闲来无事,崇福宫西边不到千米的嵩阳书院,成为他们传授学问的最佳场所。

其实,赵恒在修建崇福宫时,也没忘记书院建设。《说嵩》载:“(真宗)特于嵩山阳置书院(当时叫太室书院)处之(种放),赐田以赡生徒”。北宋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景德中,种放赐号先生,暂还嵩山。真宗置酒资政殿饯放……皆相顾不敢坐,上乃亲定位次”。真宗甚至说:“昔明皇优李白,御手调羹;今朕以手援放登阁,厚贤之礼,无愧前代矣。”种放是洛阳市人,陈抟门徒,真宗欲重用,他却归山嵩阳书院聚众讲学,大中祥符八年岁旦,“山斋晓起,服道衣,聚诸生列饮,取平生文稿章疏悉焚之。酒数行而逝”。

这次与种放饮酒的学生中,不知有滕宗谅否?滕子京大概就是此时在此求学。

司马光、程颢、程颐等到崇福宫后,这里实际上成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大本营。天南海北对变法有疑问的学生、学者乃至官僚聚集于此,了解时政,洞悉未来。嵩阳书院成为二程传播“洛学”乃至议论政治的思想摇篮。

当然,司马光等人也很会娱乐。大儒云集,他们下“七国象棋”,每国17子,秦、楚、韩、齐、赵、魏、燕依次出师作战,负者献酒,称霸者遍饮——崇福宫流杯渠酒杯漂来荡去,霸者笑纳“六国”之酒,宛如“饮中秦始皇”,何其畅快!

“投闲”诸儒于崇福宫,竟投出个“二程”思想播撒天下!看似意外,实则必然。

探寻建筑遗迹——赵恒时期大兴土木,命丁谓为修宫使,每天役工达三四万人,运用四方珍奇之物充实殿庭。宫成,总计2610区。“崇福之修,离宫殿阁,无不侈靡。”清人所见柱础直径八尺,方围三十二尺,可见宫殿之宏伟。赵祯天圣年间(1023-1031年),在保祥殿北为真宗建“御容殿”,宫旁建离宫殿阁千楹,累朝帝后夏季多来此避暑。离宫内建奕棋亭、蒲亭和泛觞亭,皆为游乐场所。《说嵩》记载:崇福宫东至景龙门,西抵天波门,殿阁亭台相望,凿池为海,疏泉为湖,鹤庄鹿寨,文禽奇兽数千;嘉木名花,怪石岩壑,宛若天成……金兵南下,付之一炬。可见北宋在嵩山修建的避暑宫殿规模之宏大、品位之高超、设施之齐全、布局之精巧、做工之精湛、耗费之巨大,“珠宫琳馆,金碧交映,銮舆所至,草木生辉”,历代帝王难以企及!

崇福宫龙王殿前是泛觞亭遗址,文人在方形青石板上刻九曲石渠,引太乙泉水入渠,文人骚客围坐渠旁,置酒杯于水上顺曲流动,赏景、饮酒、吟诗作画,这就是传说中的“曲水流觞”盛会!

名人辈出——乔志高居嵩山崇福宫三十余年,为宫主,弟子众多,赐号栖云虚静真人。如北魏寇谦之天宝刘道合、宋朝董道绅、金朝丘处机等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均在崇福宫主持过道场。丘长春在嵩阳崇福宫传全真龙门派

康有为与崇福宫的轶事——康有为与军阀吴佩孚素有交往。1923年10月,吴佩孚五十大寿,康有为欣然撰寿联。腊月,康有为从关中赶往嵩山,吴佩孚派亲信杨圻陪同游览。游毕嵩山,康有为至嵩阳书院,再到崇福宫。发现一绿色殿顶脊兽,似古代遗物,询问道士,答曰乃刘彻皇帝观时所留。康有为端详后认定是汉武帝时遗物,欲据为己有。1923年8月17日,康有为西安市卧龙寺发现《宋碛砂延圣寺刻本藏经》,欲以己藏交换,遭佛教界反对诉诸法院,最终归还。此次康有为未接受教训,离嵩山时派人将绿色脊兽抬走放于车内。县师校长申阁岑闻讯,愤慨康有为偷走嵩山宝物,召集学生百余人,追至五里堡将脊兽夺回。

蒋介石的崇福宫之行——蒋介石游中岳庙、太室阙、中华门等后,乘轿往崇福宫。一进门便问毛汝采建筑来历。毛详细解说:汉武帝登嵩山闻“万岁”声,下令建“万岁亭”“万岁观”。李治尊太乙神,改“太乙观”。赵恒扩建为祭祀祈福之所,更名“崇福宫”。亭台楼阁宏伟壮观,凿池为海,疏泉为湖,山泉流经全宫。过去许多不合时势的朝臣学士如范仲淹、程颐、朱熹等在此闲居。司马光在此编写《资治通鉴》。韩维、吕海、赵野、李纲等任过提举、管勾等职。宫内建泛觞亭、奕棋亭、樗蒲亭供娱乐。蒋介石成吉思汗手诏碑前驻足,详阅内容后感慨:“今天我才知成吉思汗军队未到,手诏先至,这种安定人心、争取民众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得真到位!”蒋走到宫东一块巨石前,问有何名堂。毛答:此为相传夏后启母化石,人称“启母石”,高大醒目。有史记载,周穆王、刘彻、李治、武则天等帝王曾亲临。石南有启母庙,汉武帝见石后敕建,唐高宗重修,崔融作碑铭。庙前石阙即启母阙,为汉三阙之一。阙文篆书,述柏治水事迹,颂扬汉代政绩与启母功德。相传大禹治水,变熊凿石,其妻涂山氏见而羞惭化石化子,故称启母,反映人们对大禹治水的怀念。蒋介石听后连连点头,赞叹这位年轻县长的博学多识。

参考资料 >

崇福宫.百度地图.2023-11-12

看完这段隐藏千年的历史,你是否也想亲临崇福宫,感受名儒大家的气息?不妨安排一次嵩山之旅,探寻这座宫观中深藏的文化密码!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