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万里长城:千年防御工事的惊天秘密与战术奇迹!

揭秘万里长城:千年防御工事的惊天秘密与战术奇迹!

你知道吗?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这座延绵万里的巨型防御墙体位于中国北部,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隐藏着无数未解之谜。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还是中国分布最广、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跨越两千多年历史,纵横数万里空间。它的修筑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发生于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长度较短,称为先秦长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为抵御北方匈奴,在先秦长城基础上重建,长度达万里,从此得名“万里长城”。之后历经汉、晋等十多个朝代修建,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修建全长12700余里,涉及新疆、甘肃、陕西等17个省区市。长城并非单一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城墙是主体。历代依“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修筑,直到清朝才停止大规模修建。部分地段因年久失修,仅存遗址。

截至21世纪,常见的长城如八达岭长城、箭扣长城、角山长城等多为明朝所建。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调查,截至2023年,现存长城总长超2.1万千米,其中明长城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1万千米。截至2020年,长城文物本体包括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等,总计4.3万余处。2023年10月,北京八达岭长城西段发现一处建筑基址,出土59枚石雷,考古判断为长城武器库房,这是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此类建筑。

长城作为华族象征,历史意义重大:古代战争时期有积极防御作用,和平时期促进通商互市。当今,长城文化影响北方人文风气,展现独特之美。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命名: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最通用称谓。《史记·楚世家》记载齐国在山岭修筑长城。春秋时楚国称长城为方城。战国后长城曾称堑、长堑、城堑、墙堑。史书中常与塞并称,故也称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等。金朝称金界壕遗址。明朝称边墙或边垣。

长城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有些通用,有些特定。学者对称谓进行了总结。名称虽异,但无必然变迁关系,却反映统治者心态差异。长城定义符合军事防御工程,常见称谓如下:

长城:始于春秋战国,最通用。《管子》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史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市千余里,以备楚。”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如骉羌钟均有记载。

方城县:春秋战国楚国长城称“方城”。《春秋左传注》载: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楚文化中,“楚方城”涵盖防御体系和历史地理概念,有四种含义:楚国长城代称、关隘名(方城塞)、城邑(方城邑)、山名(方城山)。

钜防:齐国最初长城可能利用济河堤防连接山脉而成,称“钜防”。修筑时间学界有争议,推测在公元前555年左右。此前齐国侵略鲁国,直逼曲阜。《战国策·秦策一》:“长城、钜防,足以为塞。”一本作“钜坊”。鲍彪注提及防门和长城。《史记·苏秦列传》:“虽有长城、钜防,恶足以为塞。”裴駰集解引徐广说法。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些称谓基本通用,从战国到明代几乎全使用过。狭义的“堑”指壕沟、护城河,广义代指长城。《史记》载:“堑洛。城重泉。”指秦简公六年(公元前409)沿南洛河修长城。蒙恬说:“起临洮县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明史》载:“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

塞、塞垣、塞围:也常表示长城。“塞”指边境险要地段,古时建关稽查行旅。秦汉及后个别时期指代长城。如《史记》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后汉书》说:“秦筑长城,汉起塞垣。”《魏书》载:“七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上塞围。”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历史文献中合称指代长城。如《晋书》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固阳秦长城遗址塞。”《史记》载:“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通典》载:密云郡“东北到长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堑、金界壕遗址:“界壕”“壕堑”是金长城专用名词。《金史》载“入泰州市婆卢火所浚界壕”“参知政事宗叙请置沿边壕堑。”“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记载金修建长城防御体系。

边墙、边垣:明代使用称谓。明代修建长城最多,但基本不用“长城”一词。明朝为防御中原,在长城沿线设九边重镇,称长城为边墙。《明史》载:“请修筑宣、大边墙千余里。”“镇边垣,延绵两千里。”明代兵部文献也称长城为九边。

其他称谓:长城沿线各地有不同称呼。如宁夏民间称黄土夯筑墩台为“长城蛋蛋”。村民称明以前长城为“土龙”“黑土龙”等。少数民族语言中,蒙古语“乌尔科”专指城墙、长城。

历史沿革:先秦时期:长城修筑最早溯至西周,周代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袭击,修筑“列城”,是长城雏形。“烽火戏诸侯”典故发生于此。

长城修筑源起春秋战国诸侯国在边界修连续性防御墙体。最早是南方楚国,修数百米城墙“方城”,是文献记载第一条长城。西起湖北竹山县,东至泌阳县,呈半圆形。之后齐、魏、赵、韩等诸侯国效仿自卫。这些长城遍布黄河长江流域,各自起止,方向长短不同。史家称“先秦长城”,以别秦始皇万里长城。先秦长城分北长城和南长城。

北长城:因战国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强大,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他们善骑射野战,突然袭击战斗力强,而三国早期以步兵战车为主,行动迟缓,难抵御。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降低对统一事业影响,三国进行兵制改革和北部修长城。

秦国:自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军队渐变成步兵骑兵,以军功论赏升迁,战斗力增强。秦惠文王时击败魏国,夺魏西河郡和上郡,让张仪筑上郡塞,防林胡、楼烦南侵。接着灭义渠,使秦国北部与匈奴相接。防匈奴南掠,姬瑕令于陇西县、北地郡、上郡北部边境修长城,派军驻守。

赵国: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平原东部);林胡王献马降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武灵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置代郡、雁门、云中郡,防匈奴南下掳掠。

燕国:燕昭王即位(公元前311)后,招贤纳士,改革,燕国强盛。其时东胡强大,常南掠燕国北部。燕君为保北部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鲁国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信之,行动自由,了解东胡南部山川险要、布防和军队活动规律。归国后率大军击东胡,取得重大胜利,东胡退却千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扩展领土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燕国开始修长城,从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设上谷郡、渔阳、右北平、辽西省、辽东郡,御胡族侵袭。

南长城:主要以楚、齐、魏、韩、中山国为代表,目的御其他诸侯国进攻。

楚长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灭邓后,在南阳盆地北部修方城县,即楚长城。公元前656年召陵会盟时展示给中原诸侯。公元前531年楚国灭国战争中,在楚长城外围修大量列城,完善防御体系。

齐长城遗址:利用原有堤防连接山脉扩建而成。战国初期齐长城已建成,公元前350年齐国扩展长城,加长加固,成强大国防屏障。因多由堤防扩建,也称“长城锯防”。

燕国长城:由易水堤防扩建而成。故称“易水长城”,“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据《水经·易水注》与《水注》,结合现存遗迹和地方志记载。这条长城从今易县西南起,经汾门(今徐水区西北),沿南易水和滱水(今大清河)走向东南。

魏长城:魏国内地长城有两处,一是通常所称“魏长城”。由南洛河(北洛河)堤防扩建而成,《盐铁论·险固篇》云:“魏滨洛筑城”。南起于郑(今华州区),越渭河、洛水,经今大荔县、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堤防北上。因位魏国西部,也称魏“西长城”。另一处是魏国修“中原长城”,据《后汉书·郡国志》“河南郡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这条长城从卷(今河南原阳西)开始,经阳武(今原阳县东南)至密(今河南密县东北)。因位魏国南部,也称魏“南长城”。魏修这两条长城为阻秦国东进。

韩长城: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中山长城:中山国虽非诸侯大国,但战国时亦筑长城,《史记·赵世家》载“卫成侯六年(前369年),中山筑长城。”为史证。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强化集权统治,秦始皇令拆毁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互相防御的长城和关隘。为巩固国家安全和经济文化发展,防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侵扰,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及太子扶苏北击匈奴,同时以从前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为基础大规模修长城。最终形成西起临沸(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建成后,蒙恬将军又在长城内外修许多烽火台和要塞。长城修建客观上起到防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积极作用。

汉朝时期:汉朝建立初年,因楚汉战争,国力衰微,面对匈奴侵扰只能和亲求边境安宁。为防匈奴干扰袭击,汉朝对匈奴用和亲政策同时继续修长城。

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刘恒派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苏意、张武为将军,率大军在今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东北部一带,修缮秦始皇长城。此次修缮从首都长安到长城沿线修许多烽火台,传递军情。

汉代继续修长城。从汉文帝到汉宣帝,修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省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长城,也是长城修筑历史上最长一次。

刘彻时期,西汉国力鼎盛。汉武帝在派兵大破匈奴同时,为保障汉朝北部地区安宁,防匈奴袭击开始修汉长城。此举不仅保卫北部领土需要,更为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中国与亚、欧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收复五原郡(今黄河河套南面土地)后,修缮固阳秦长城遗址。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开始修河西长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建成。汉长城从令居(今永登县)往西修到酒泉市,与秦长城相连。刘彻修长城时,除在秦长城基础上修改,还在阴山山脉以北,修一道“外长城”。外长城是内长城前哨防线,以列城、障塞、烽遂为主要防御据点,各点间联低矮城墙,一些地带利用险要地形屏障。外长城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沿燕然山脉,越内蒙古自治区蜿蜒向东,直达黑龙江省西面。汉长城及列城、烽烂全长近一万公里。这道长城汉代后渐荒废,但在今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仍有遗址。

汉昭帝时期修东段长城,自此汉长城从甘肃敦煌至辽宁省东部,长达一万多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修最长长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王朝由少数民族建立。因中国南北分裂,长城仍保持防御屏障作用。北魏和北齐等王朝对长城进行较大规模修筑。

北魏长城:鲜卑族拓跋部建北魏王朝后,统治以农业生产为主中原地区。为保护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经济发展,防北部柔然、东北部契丹族南下袭扰,于公元423年修东起赤城(今河北省赤城县),西到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长达2000余里长城。后为保卫首都安全,于公元446年,又动用10万之众,修东起今北京居庸关,西到今山西省河曲县,长达1000余里长城。

北齐长城:北齐王朝于公元50建立后,占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省大片地区。为防北方突厥、柔然辽朝等族进攻,于公元552年,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至今河北省山海关区,修长城近1000里。公元555年,又从州夏口(今北京居庸关)到恒州(今大同市),修长城900余里公元557年,又在长城内筑重城,从库洛拔(今大同西南)至坞成(平型关东北),长400余里。为防北周侵袭公元563年,又在今河南西北部济原县一带修南北向长城一道,长200来里。据《北史》记载,北齐前后共修长城3000余里。

隋朝时期:开皇元年(公元581年)4月,杨坚“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所修地段今山西省北部。同年12月,北齐遗族高保宁勾结突厥,与沙钵略可汗合军,攻陷隋临渝镇,隋文帝命周摇为营州总管六州五十镇诸军事,敕“缘边修堡鄣,峻长城以备之”。临渝即今山海关区,所修乃河北东段原魏齐长城。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令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郡灵武市筑长城”,西距河,东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朔方在今横山区,灵武在今甘肃黄河东岸,绥州即今绥德,这是一道西起宁夏川,东至黄河边,横跨黄土高原长城。

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二月,杨坚令崔仲方“发丁男十一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资治通鉴》则记“隋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二月,隋文帝又“发丁男十余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这是他第五次修长城。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7月,隋炀帝“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这道长城西起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黄河以南,东至今山西省境内苍头河。苍头河源出今山西平鲁区,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今山西左云县西,长200多公里,横跨隋定襄郡(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据《隋书·地理志》:“定襄郡大利县有阴山山脉,有紫河。”这是一道新筑长城,目的防突厥。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七八月间,史载:三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因山塞巡长城”。到七月辛巳诏修榆谷以东长城,隋炀帝在北部边塞盘亘达半年之久。隋长城西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向东沿陕西省北部,经榆林市,到黄河西岸,再由偏关向东,分内外两支:外长城利用北魏所筑长城,经紫河、今张家口市、独石口、古北口、马兰峪,直到临山海关区(今山海关)。内长城利用北齐所筑长城,自偏关县向东南,经汾阳市、原平市、紫荆、居庸关,与外长城复合。隋长城虽沿袭北魏、北齐长城,但也新筑河南省和阴山山脉一带长城。

唐朝时期:唐朝政治经济空前发展,中央集权力量强大,行政管辖区远达阴山以北,“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成定论,但唐代确修过长城,与传统“拒胡长城”不同,建筑为统一战争。《新唐书·地理志》载,山西太谷区“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区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唐长城遗址从马岭关沿马岭向关上(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和顺县仪城。

金朝时期:女真族建金朝,灭辽和北宋后,统治中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但西北部与日益强大蒙古族接壤。从完颜晟天会年间(1123-1135年)至完颜璟泰和年间(1201-1208年),历时80余年,金政权先后修岭北线、漠南线、岭南线3条主线长城和若干分支线长城。其中金界壕康保段是一段,全长65千米,修建材料主要就地夯土建筑。现虽大部分坍塌,但仍能见绵延土长龙和多处完好古长城遗址。金长城康保段每300米建一峰火台,共建210座,每1000米建一大烽火台和驻军营盘,形成长城与烽火台及军营紧密相连整体。

明朝时期:明朝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胁,冷兵器时代,长城是对付骑兵部队突然袭击最有效防卫手段。建国初,朱元璋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派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明朝还在重要关隘地方,修多重城墙,设许多城堡、烟墩(烽火台)用于瞭望敌况,传递军情。

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在宣府、大同市一带修烽三千多所。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又在山海关区至居庸关长城线上修筑墩台一千多座。这些烽堠、墩台与长城南北许多城防、关隘、都指挥使司、卫所等防御工程和军事机构,共同构成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万里防线。明朝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虎山乡东北鸭绿江右岸),西达嘉峪关,全长一万四千六百多里,前后经过二百多年修筑才基本完成。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李钺于雁门东边墙筑七堡,西筑四堡。嘉靖十六年(1537年)巡抚赵载修竣镇番卫临河墩至永昌卫城土垣、沟堑百余里。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都御史刘皋筑雁门隘塞300里,高阔一丈五尺,掣回大同市守军,分戍十八隘。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嘉峪关墙一道,南至讨来河十五里,北至石关儿十五里,共三十里。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山西省总督翁万达,大修长城800多里。嘉靖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547—1548年)巡抚杨博又主持甘肃长城三段大规模增建工程。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走廊段长城基本成型,连为一体。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又在北京西北增设昌镇和真保镇,成十一镇,构成九边十一镇防御体系布局。分别为:辽东镇(今辽宁辽阳)、蓟镇(今河北省迁西)、宣府镇(今河北宜代)、大同镇(今山西大同)、太原镇(今山西太原)、延绥镇(今陕西绥德)、宁夏镇(今宁夏银川市)、固原镇(今宁夏固原县)和甘肃镇(今甘肃省张掖)。每镇派驻重兵,委任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明朝后期,长城大规模重建与改线主要发生在甘肃镇防区内。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廖逢节主持数段重建工程。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以后陆续以青砖包砌,焕然改观。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踞于大、小松山一带鞑阿赤兔等部。役平,遂筑松山新边。隆庆、万历之际,蒙古族俺答部与明王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安,边患主要来自东北女真族。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山西省巡抚李景,重筑关墙,绵亘15里,即今新广武到白草口之间长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熊廷弼主持修缮建堡工役。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清朝时期:清朝因政治经济发展,特别是统治策略变化,到清康熙,决定不再修筑长城。清政府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用“怀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进行思想统治。就此大规模修筑长城工程停止,但在个别地区通过修缮长城镇压人民反抗。

清朝崇德三年(1638年)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柳条边修筑完成,柳条边是用柳树条做篱笆修筑封禁线,又名“盛京边墙”,也叫“柳墙”“柳城”“条子边”。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东北地区放垦弛禁,清咸丰十年(1860年)废弃柳条边墙。

长城布局:长城位于中国北部,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天津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二十多处重要段落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多建在崇山峻岭中,或临河而筑,历经两千多年,后因历史原因多处受损严重仅存遗址。现今东起山海关区,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保存较完整多为明代所建,但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存有西汉利用多枝柽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长城遗迹,在甘肃岷县有秦长城遗址,山东地区有春秋战国时期建造齐长城。

建筑方法:中国万里长城不只是一道单独城墙,而是由城墙、关隘、敌楼、关城等部分组成完整防御工程体系。通常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修筑万里长城这样规模宏大艰巨工程,在劳动力调配、材料来源、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都相当庞大复杂。

劳动力调配:修建长城劳动力来源主要包括:军队是主要劳动力。秦始皇时修长城,大将军蒙恬率30万到50万军队防守和修建,历时9年多完成。强制征调民夫也是重要劳动力。秦始皇除军队外,征调约50万民夫参与修建。历代朝代都有大量征调民夫记载。被发配充军犯人也被罚修长城。秦汉有刑罚“城旦”,罪犯罚修长城。历代统治者为征调劳力,实施许多名义上征调措施,强迫人民参与修建。这些劳动力来源共同参与长城修建,提供人力支持。

因长城绵延万里,工地长,施工管理复杂。采取办法与防守任务统一,即分区、分片、分段包干。如汉朝时,长城修筑由各郡守负责,将任务分配各段和防守据点。明朝时,长城沿线设11个军事辖区,负责管理和修筑长城。施工过程主要依靠军队和民夫力量,采用分段包修方法。据记载,一段长城修筑工程需数千名官兵和大量民夫参与,工程规模庞大。这些官兵来自各地,被调遣到修筑长城工地。长城施工管理涉及人力、物力和组织协调等方面,是复杂精细工作。

材料来源:修建长城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土、石、木料、瓦件、砖和生石灰等。未大量使用砖石前,主要采用土夯筑、石块砌筑和木料搭建方法修筑长城。土和石料主要就地取材,修筑方法根据地区不同采用不同技术,如沙漠地区用芦苇或红柳枝条与沙石层层铺筑方法。明朝时长城在一些关键地段采用砖石垒砌方式,所需建筑材料更丰富。这些材料也都就地取材生产,砖瓦和石灰在就地开窑厂烧制,木料就近采伐,如果附近无可用林木,需从远处运输。为满足修建长城所需建筑材料,各段施工组织中都设办料部门和窑厂、石场等。修建长城所需建筑材料是重要繁重任务。

运输是修筑长城施工中重要问题。把大量土方、生石灰、大条石、大城砖运上山,修筑工匠想出许多办法。据记载和传说,搬运建筑材料上山方法有人力搬运、简单机具运输、利用动物运输三种方法。

规划设计: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布局上一直遵循秦始皇修长城时总结“因地形、用险制塞”经验,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则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原则。劳动人民根据地形情况选择修筑城墙、关隘和烽火台等建筑物,达到防御目的。他们利用高山险阻、黄河深谷等自然地形,节约人力和材料。修建烽火台、堡子等也根据地形灵活选择,便于观察和传递军情。修筑城墙时,利用山脊脊背和崖壁修筑,使长城更险峻。同时利用大江大河和深谷作为天然屏障与人工长城配合使用,增强防御效果。

施工:长城沿险峻山脊修筑,坡度陡峭,修建者搬运建造长城石灰、大条石等建筑材料困难。修筑城墙墙身条石需层层平砌,以保证受压面压力均匀分布,避免塌陷。城墙还需顺山脊起伏形状修建,利用山脊为基础,既坚固又便于防御。施工过程中,首先砌筑基础,然后层层上砌条石,砌到规定高度后再铺砖砌垛口。城墙墙面和砖砌垛口有斜砌和梯状平砌两种方法,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墙面坡度。在修非常陡峭墙面时,还采用双重梯级砌法,将墙面分多个大梯和小梯级,方便人们攀登。修建长城施工过程需克服地理环境困难,运输大量建筑材料,并采用合适砌筑方法,确保城墙稳固和防御功能。

建筑构造:长城在建筑构造上主要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火台四部分组成。

关隘:关隘主体是关城,是长城防线中最集中防御据点。关城设置位置至关重要,均选择在有利防守地形之处,以收极少兵力抵御强大入侵者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明关城重要性。长城沿线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关城附近还带许多小关,如山海关区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万里长城防御工程建筑系统。长城烽火台有些重要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前哨防线。

八达岭关城:位于八达岭长城关口处,古道关口是进入北京重要通道。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经略边务大理寺右少卿吴一贯规划创修八达岭关城,副总兵纪广负责督造,于次年告成。全城周长333.4米,占地5000平方米。

岔道古城:位于八达岭镇岔道村,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修筑。东西449米,南北185米。

双营城:位于延庆镇双营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城恒为土城,梯形,东西二门。南北328.5米,占地7.67万平方米。

柳沟城:位于井庄镇柳沟村,始建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设四门,东西300米,南北240米。城内有城隍庙及民居等明清建筑遗存。

城墙:长城墙体主要有三种大分类:以自然属性为主山险、水险等天然形成部分;自然与人工属性兼具山险墙、劈山墙等人工加工部分;以人工属性为主夯筑、堆筑、垒筑、砌筑墙体等人工修筑部分。人工修筑墙体根据材料分土墙、草墙、木障墙、石墙、砖墙。土墙在长城墙体分布中占比最大、分布最广,其中版筑夯土墙体又是土墙中最多的,堆筑、土坯砌筑相对较少。草墙分布范围小、集中于汉代。木障墙仅分布于辽宁省,现无存。石墙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区域,有垒筑与砌筑两种方式。砖墙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集中于明代。

城墙是长城主体,多修筑在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形如巨龙。城墙一般会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需要修建,以便节约人力和费用。平原或要隘之处城墙高大坚固,高山险要之处城墙会低矮狭窄。在一些无法修筑陡峭之处,则采用“山险墙”和“劈山墙”方法建设。居庸关、八达岭以及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长城城墙,通常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部,内侧设宇墙,高逾一米,防巡逻士兵掉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约两米,垛口墙上部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用于观察敌情、射击以及滚石攻击。一些重要城墙顶部还建多层障墙,以应对敌人登上城墙情况。到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防御工事进行重大改进。他在城墙顶部设置敌楼或敌台,用于士兵巡逻和武器粮食储存,大大增强长城防御功能。这些改进措施使长城防御更强大。

在蓟镇长城墙垣顶上,接近敌台之处,往往建一排排短墙,高逾2米,名叫障墙或战墙。这种障墙上筑有望孔与射孔,为阻挡已登上城墙敌人逼近和攻占敌楼,多排障墙便于步步抵抗上城之敌。这种障墙是蓟镇长城特殊结构,为戚继光创举。

在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汉长城墙体,大多用多枝柽柳、芦苇夹沙研修筑。这是因为在戈壁滩上既无石块又无黏土,只有流沙、石以及水泊中芦苇和红柳,就地取材筑城只能用这些材料。从现存这种城体结构看,虽经两千多年风霜雨雪,砾沙与柳苇仍坚固黏结在一起,不少地段城体屹立,达数米高。

在明长城东端辽东镇与西端兰州镇,还有一种木栅墙。这是一种用柞木编制木栅墙,或用实木板做木板墙,属另一种长城墙体结构。

城台:城台分墙台、敌台和战台三种。墙台突出于墙外,外沿有垛口,台上有铺房可遮风避雨,是卫兵巡逻放哨地方。敌台分上下两层,下层有砖砌券室,可容十余人住宿。上层有射口和瞭望口。战台是明朝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在形势险要之处修筑,通体和近代碉堡相似。上层有垛口、瞭望口和射口,下层储放弓箭、弹药和武器。上下出入用活动梯子,是一种临战用工事。

烽火台: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作用作为传递军情设施。烽火台使用可溯至长城最早修筑时期,并逐渐完善,成古代传递军情最佳方法之一。白天通过燃烟、夜间通过举火方式传递信息,因白天阳光强烈,烟雾不易被察觉,而夜间火光可远远看到。这种传递信息方法既科学又迅速。为区分敌兵数量,采用不同燃烟和举火数量。到明朝,还加入放炮声方式增强报警效果,使军情迅速传递。在古代无电话和无线电通讯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方法非常迅速。

烽火台布局也非常重要,必须布置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地方,并且需要三个台之间可相互望见,便于观察和传递信息。烽火台在汉代称亭、亭隧、烽燧等,而在明代称烟墩。除传递军情外,烽火台还提供来往使节安全保护,提供食宿和供应马匹粮草等服务。在某些地段,长城仅设烽台和亭燧而无筑墙,这表明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重要性。

壕堑:壕堑是长城防御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关隘城堡、长城墙体和烽火台等军事防御设施外侧。壕堑开挖都很宽很深,一般都在十米以上,开挖出倒梯形基本形状后,用铁锹铲削平滑,增加攀爬难度。开挖壕堑产生土方石块,堆积在壕堑内侧,夯筑成防御墙体。壕堑开挖修整完毕后,有的引入水流成护城河,有的填入少量沙土,在沙土中埋入匕首、铁钉、铁蒺藜尖锐物件等,都可有效阻止敌人越过壕堑,靠近关隘城堡、城墙和烽火台,壕堑是长城墙体外侧重要军事防御工程。

长度测量:因年代久远,早期各朝代长城大多残缺不全,保存较完整是明代修长城,狭义上长城,也多指明长城。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宣布调查结果,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穿越中国北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共有43721个断面(座、位)。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测量历代长城总长度,不仅认定此前测定明长城长度,还对秦汉及早期长城进行详细全面资源调查。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现存长城总长超2.1万千米,其中明长城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1万千米。截至2020年,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

价值意义:历史意义:长城在历史上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重要屏障,但在2500多年历史中,北方民族曾多次逾越这条“边墙”南下,与中原农耕文明直接碰撞和融合。其历经中国两千多年变迁,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历代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变动以及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都深深烙在长城修筑中。长城同时是中国文化承载者,在曾经极端落后生产条件下,利用原始工具,完成这样浩大工程,是世界绝无仅有。

军事价值:长城为实现特定军事目的而建造,军事性是长城根本特性,实现军事目的是长城基本功能。长城军事价值主要体现在抵御抢掠、迟滞大规模进攻、掩护部队出塞歼敌等方面。长城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高瞻远瞩政治战略思想和强大军事国防力量提供重要实物证据,是中国古代高超军事建筑、技术和艺术典范。长城作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安全国家象征,具有重要意义。

长城具有抵御侵扰和抢掠防线作用。长城防御作战对象是特定,从战国时期燕、赵、秦长城到秦统一后万里长城,再到明长城,直接用途都是抵御游牧民族侵扰与进攻。游牧民族对中原侵扰是长期、灾难性的,轻则破坏生产、毁灭村镇和田园重则推翻中原政权。所以历代中原王朝都把抵御游牧民族进攻和侵扰放在战略地位上考虑。

长城是迟滞敌人进攻守备阵地。修筑长城永久性工事,古代容智军事家不会仅靠长城谋取战争胜利,而只是在力量不足之时,凭借长城迟滞敌人大规模进攻,消耗敌人,以便争取反击时间。利用长城迟滞敌人,虽属防御,但能够抑制其锋芒,消耗敌力量,为反击赢得时间。这对于争取战争主动是积极有益的。

长城是实施反击大本营。长城是一项军事战略工程,当中原政权有足以消灭敌人军事实力时长城就不再是简单防线,而是向外进攻大本营了。以长城作为军事进攻起点,向外开骚拓土,创造许多为后世称道战绩,并且长城随作战胜利不断向西向北延伸。

长城是打击敌人预设战场。长城在古代兵器时代被使用作为战场建设,既是一种可靠依托和有利阵地。修建长城的人把它视为最大障碍,而攻打长城的人则视之为挑战。长城对于防守方有利,所以夺取中原政权统治者常常主张修筑并利用长城。游牧民族则对长城深恶痛绝,希望摧毁它。长城是一种防御性战场,其目的是扼守阵地,消耗敌人力量并为反击争取时间。长城防御体系由阵地建设、兵力部署、火力配置、障碍物设置和保障系统等组成,旨在有效抵御敌人。在冷兵器时代,防御战往往依托坚固阵地进行,同时建设通信、观察设施,设置壕沟和障碍设施,并提供后方保障供给设施。长城从最初简单城墙逐渐发展为完善防御体系,在明代达到巅峰。

经济交流:长城修筑,有力促进长城沿线经济开发。如秦朝筑城时,便在长城沿线设12个郡、44个县,并从中原地区移民前往开发设屯戍以守之。由于郡县制与军屯制实施,有效推动长城沿线农牧业生产发展。汉代修长城时,也大力发展长城沿线屯戍制与屯田制,解决守城将士给养等问题至明代,据《春明梦余录》记载,不但军屯发展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盛况,同时民屯经济也大为发展,使长城沿线不少荒野、山川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长城修筑及长城沿线屯田制实施,也带动该区域农田灌概及道路网络基本建设。长城沿线区域不仅有边塞之间军用通道,而且有田作之间农用通道。尤其是秦、汉、明等各朝为加强长城沿线防卫,还修了直达京城大道,不仅有利于调运粮草、兵员,也对促进长城内外物资文化交流及推动北部边疆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长城互市是明代长城沿线贸易活动,主要以茶马互市为主。长城修筑和加固有效阻止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军事入侵,但长期战争和防御对双方都带来损失。蒙古游牧民族依赖中原王朝提供大宗商品,而中原王朝无法得到游牧民族优良战马。双方开始进行互市贸易,主要以茶叶换取马匹。互市贸易繁荣促进双方和平与繁荣,也缓和民族关系。随着明朝衰落,对蒙古族政策也发生调整,提出“华夷一家”主张,并开设明蒙互市。互市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明朝以茶御边政治目的,使边境地区实现和平与发展。

民族交融:中国形成和发展经历漫长岁月,其中最突出形式是统治阶级王朝更替。自两晋以后南北朝时期起,北方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中原汉族和其他民族大量南迁,形成民族大交融大结合。自长城出现以后,各民族诸侯都修长城,为保卫国家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历代统治中国朝代为保卫国家安全,修筑各种规模长城,其中包括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元、清等朝代。

长城不仅在防御方面起重要作用,还促进华族大融合。历代修筑长城同时,沿线还实行屯军、屯田开发,并开放贸易市场,以促进沿线物资流通和文化交流。这种和平互市交易方式,让长城内外兄弟民族满足生产和生活上需求,使汉族和游牧民族相互学习并融合,促进彼此之间相互了解。这种和平交往有利于消除隔阂,增进各族人民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大融合。长城因此不仅是一道防线,更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象征。

和平意义:长城修筑为中国北方创造一道安全屏障,有效减轻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安全威胁。这使得北方游牧民族袭扰被限制在长城以北荒漠地区,保护长城内人民安居乐业。长城存在体现古代中国人民追求和平、避免战争愿望,是华族伟大力量精神象征。长城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思想,是一种力量和智慧象征,激励当代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现代意义:象征意义:长城作为中国国家象征,具有象征意义。它是中国古老文明和历史见证,代表中国山河和风光。长城建造过程展示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是中国人民团结抗争、保卫家园象征。长城也象征中国坚固和安全,是一道守卫国家、抵御侵略防线。长城代表中国人民对和平向往,展现华族不尚扩张和侵略特性。长城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重要素材。长城已超越物质存在,成文化和精神象征,发挥重要政治功能和媒介作用。

人文价值:长城影响使北方人文风气具有豁达、剽悍和自信特点。修建在崇山峻岭间明代长城,防守北方疆域险峻地形。居住在这里人们常年面对辽阔大气景色,性格自然带豪迈、阔达特点。另外,北方人与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相交,有时会遇到少数民族南下袭边,他们为保护自己生命财产安全,性格上也练就英勇而剽悍特点。长城作为北部边防线保护屏障,给北方人一种安全感,产生与南方人不同优越感和自信心。

艺术价值: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重要性相媲美”。明代长城有简约美和悲壮美。长城修建时,主要目的为进行军事防御,所以建造过程中考虑到实用功能远大于审美效果和享乐功用。这样修出长城,在外形上呈现线条单一简约美。视觉上给人第一印象便是随着峰峦叠嶂,长城亦是蜿蜒不绝。黄褐色墙体,从俯视角度,与中华母亲河黄河极为相似,波澜壮阔而又气势磅礴,表现极致简约之美与豪迈之气。长城悲壮美体现在修筑期间民夫故事中、体现在中央王朝与游牧民族在此进行激战里。

长城互市是明代长城沿线贸易活动,主要以茶马互市为主。长城修筑和加固有效阻止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军事入侵,但长期战争和防御对双方都带来损失。蒙古游牧民族依赖中原王朝提供大宗商品,而中原王朝无法得到游牧民族优良战马。双方开始进行互市贸易,主要以茶叶换取马匹。互市贸易繁荣促进双方和平与繁荣,也缓和民族关系。随着明朝衰落,对蒙古族政策也发生调整,提出“华夷一家”主张,并开设明蒙互市。互市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明朝以茶御边政治目的,使边境地区实现和平与发展。

考古价值:长城作为古建筑和古遗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北京建筑长城文化研究院尚珩认为,保存较好长城点段只占总长一小部分,而考古发掘可帮助我们获取长城建筑基础信息,确定建筑形制、材料、工艺等,并解析长城历史演变轨迹和场景。考古还可研究古代中国边疆经营、治理和开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华族意识认知。在长城保护工作中,考古发掘是不可或缺一环,可为科学制定长城保护方案提供全面、系统、科学依据。2021年国家文物局颁布实施《长城维修工程施工规程》中明确提出长城维修工程前期应进行必要考古清理工作,以配合长城保护需求。考古发掘在长城保护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揭示长城历史和文化内涵。

旅游价值:长城是中国旅游支柱之一,它承载中国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接待全国各族人民,接待友好国家贵宾元首,发展旅游事业,从1952年起就开始维修开放居庸关、延庆八达岭、山海关等处长城。其后又维修开放嘉峪关金山岭、慕田峪、司马台、黄崖关、九门口、玉门关、阳关等数十处地段长城、关口和卫所、墩台、烽隧、烟墩。在开放地段长城还增加相应旅游设施,为游人提供方便50多年来,到长城旅游观光中外游人,数以亿万计。长城不仅对旅游事业做出贡献,而且对弘扬华族历史文化、促进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

精神价值: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是人类历史上建筑奇迹与历史文化景观。长城精神源于万里长城修筑历史与军事价值体现。长城最早自西周时期开始建造,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是全世界工程量最大一项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爱国精神,自强不息、持之以恒拼搏精神,抗击外侮、守望和平斗争精神,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开放精神。长城在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山区、戈壁、草原等地建成,体现中原地区先民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精神与创造才能。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古代兵器战争时代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血汗和智慧,是华族象征和骄傲。

代表地段:长城多为明代所建,自东向西布有辽宁段虎山长城、锥子山长城;山东段齐长城遗址;河北段山海关长城、金山岭长城;天津段黄崖关长城;北京段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居庸关长城;山西段雁门关、齐长城;甘肃段嘉峪关长城等。

辽宁段虎山长城:虎山长城景区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城东12.5千米,因长城坐落在虎山村虎头山而得名。其是明长城东端起点。长城由虎头山开始,沿磺河东岸、北岸山脉向北延伸。虎头山南临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西临媛河,地势十分险要,为守关重地。

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由当时辽东副总兵韩斌督建,隶属九镇中辽东镇。虎山长城主要作用,就是为防御建州女真人侵扰,其军事设施,主要包括长城墙体、墙台、敌台、马面烽火台、护城河、拦马墙等,这些设施构成一道防御体系。

为保护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这一重要遗迹,曾经过1991年和1992年两次修复。山脚之下原有一高句丽旧城址,明筑长城时则利用其旧城址建了江沿台堡。现尚存50余米长台堡、堡基和部分堡墙,均以巨石垒建。

锥子山长城:锥子山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境内,全长22455米,有砖、石、山险三种建筑形式,有空心敌台42座、烽火台22座、马面4座、关隘6处、堡城1座及相关遗存4处。锥子山长城分蓟镇长城和辽东镇长城,其中蓟镇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奉命督造;辽东镇长城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为辽东巡抚王翱奉旨筑造。

锥子山长城根据山势和地名分六段,包括大毛山段、锥子山段、木冲段、蔓芝草段、石匣口段和金牛洞段。大毛山段是锥子山长城中保存最好一段,它是蓟镇长城主干线,墙体多为砖石结构,高度和宽度不一。锥子山段长城是蓟镇长城和辽东长城交汇处,是利用锥子山自然天险形成险山墙连接三段长城。锥子山段长城向东、南、西延伸,其中南段有砖石结构墙体和石结构墙体两种,西段是蓟镇长城干线,至今保存较好。锥子山段长城东段属辽东镇长城。锥子山长城建筑形式独特,包括垛口、女墙、敌台和烽火台等。

2006年6月,锥子山长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山东段齐长城:齐长城遗址位于山东省境内,自山东济南长清孝里镇至山东青岛黄岛于家河村,全长641.32千米。齐长城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强盛历史见证,其修建工程为后来其他长城修建积累经验。齐长城以土夯、石砌或土石结合方式,联合各种类型防御设施,最终形成山地平原相结合防御体系。齐长城分两部分,一段为济水端(济水岸防长城),一段为泰沂端(山地长城),两段长城呈“人字形”布局。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齐长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其并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中,成长城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段山海关长城: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入海处,是明代建筑遗存,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部。山海关西枕燕山,东临渤海,是华北平原通往东北平原交通要道,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人称“辽蓟咽喉”。山海关长城全长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山海关长城还是一个由关城、罗城、翼城、哨城等七个城堡组成古城防建筑群。长城周围布有姜女庙、朝阳洞等文物古迹。山海关长城还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瑞莲阁公园、瓮城、一关广场以及1350延米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齐长城位于山东省境内,自山东济南长清孝里镇至山东青岛黄岛于家河村,全长641.32千米。齐长城遗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强盛历史见证,其修建工程为后来其他长城修建积累经验。齐长城以土夯、石砌或土石结合方式,联合各种类型防御设施,最终形成山地平原相结合防御体系。齐长城分两部分,一段为济水端(济水岸防长城),一段为泰沂端(山地长城),两段长城呈“人字形”布局。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齐长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其并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中,成长城重要组成部分。

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地处京、津、辽、蒙四省市交汇处。因长城修建在大、小金上而得名。金山岭长城关隘古北口所辖长城一部分,东起望京楼,西至龙峪口,全长50多千米。古北口是燕山重要通道,北通蒙古高原,东达辽东,南近北京,是东北地区及蒙古高原进入北京,南下中原三条大道之一。

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1567-1582)对其进行修缮。因这一带山势低缓,易攻不易守,所以其结构也较复杂,楼台建筑较多。金山岭长城东端一座狭窄陡峭山峰上耸立一座敌楼,名为望京楼,望京楼南北两侧均为峭壁,东边山势险峻。望京楼西边是一段鱼背似山脊,山上建有敌楼名为“棒槌楼”。然而修筑两楼间城墙所用砖石是怎么运上去的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1988年1月,金山岭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金山岭长城旅游区被定为一级旅游景点,国家级风景区。2020年,金山岭长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天津段黄崖关长城:黄崖关长城坐落于天津蓟县城北288千米崇山峻岭之巅,东有悬崖为屏,西以峭壁为依,水陆关隘。此处山上岩石呈黄色,目光照射下宛如黄云浮空,因此得名。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已有1450多年历史,后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和修复,创建长城八卦城,并建有实心楼、空心台、烟墩台、烽火台及“牛头马面”等建筑,将万里长城精华荟萃于一地,具有小而全特点,被长城专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之缩影”。

黄崖关城建筑特色鲜明,构成完整防御工事体系。包括城墙和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南城门楼上镌“黄崖口关”,北城门楼上书“黄崖正关”,城墙上建有“北极阁”,也叫“玄武庙”。关城内街道就是著名“八卦街”,也叫“八卦迷魂阵”,用丁头错位死巷、活巷组合而成,易进而难出。关城之外建有圆状空心敌楼,为著名凤凰楼。

北京段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区境内,距市区60千米,是居庸关下属关口,也是明代万里长城复线,又被称为内边。八达岭长城是护卫京城重要门户,素有“北门锁钥”之称。八达岭长城自西南向东北盘旋于山峰之上,城墙可供10人并行。八达岭长城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于明万历年间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八达岭长城文物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并于1958年八达岭长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景区主要景点有中国长城博物馆、球幕影院、古崖居遗址、水关长城、岔道古城等景点。

1961年,八达岭长城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风景区,同年,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

2023年10月,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西段,一处建筑基址出土摆放整齐59枚石雷,考古工作者综合判断该建筑基址为长城沿线存放武器库房。这是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此类性质建筑。

慕田峪长城: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慕田峪村,距离市区70千米,是拱卫京畿重要军事屏障。慕田峪长城全长5400米,植被覆盖率高,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称号。慕田峪长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后因自然和战争等原因遭到多次损毁。1983年,开始开发慕田峪长城旅游区,次年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主要景点有正关台、大角楼、牛犄角边、鹰飞倒仰等。1987年,慕田峪长城作为中国万里长城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慕田峪长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慕田峪长城旅游区获得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慕田峪长城年均接待游客量近百万人次,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

箭扣长城:箭扣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区区西北八道河乡境内,在慕田峪长城以西10公里处,西通嘉峪关,东达山海关区,西南连接八达岭、居庸关,距怀柔城区约30公里,是明朝万里长城险段之一。海拔1141米,全长约22千米。箭扣长城长城画册中上镜率最高一段,是长城摄影热点。它蜿蜒呈W状,因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长城上景点有北京结(三堵墙交汇点)、九眼楼、镇北楼等。箭扣长城是长城组成部分,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自2016年起,箭扣长城先后已开展一、二、三、四期修缮工程。2020年11月26日,箭扣长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居庸关长城:居庸关长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西北四十里居庸山中。居庸关是中原、华北地区进入西北交通要塞,是京师背后要塞屏障。居庸古属燕国,由于战争连年不断,燕国利用其天然隘口,在居庸设塞建关备他国侵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此设军都、居庸两县。居庸关始建关城是在汉朝,此后居庸塞便被称为“居庸关”。

居庸关关城中心有一座汉白玉石台,名为“云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台上原有三座塔,称为“过街塔”,元末明初被毁。之后又在此重建寺院,名为“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被焚毁,只剩基址。居庸关一带还有象望京石、天险、五鬼头等名胜古迹,被称为七十二景色。

山西段雁门关: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长城上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留有历史遗存,如:战国赵长城、明长城(雁门关明长城是山西省境内保存最完整明长城)、围城、关城、瓮城、隘城、古关道、城堡、兵寨、烽火台、校场、兵盘、关署等等,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中国古代边塞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主要分三大块。即雁门关主要景点、外围景点和近代遗存。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0年雁门关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省十佳旅游风景区。

甘肃段嘉峪关长城: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关隘,关城位于今甘肃酒泉市西四十公里处,峙立于嘉峪山下。嘉峪关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位于今甘肃嘉峪关市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偏西地区。嘉峪关东靠酒泉,西接玉门,南靠祁连山脉,北靠黑山,素有“天下雄关”称号。在关西门外百余里处立有一块清代所刻石碑“天下雄关”,关城楼内存有一块“长城主宰”四字匾额。历史上嘉峪关不仅是军事要塞,还是通往西域要道。刘彻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曾经过该地,古代“丝绸之路”也从嘉峪关附近通过。明代时嘉峪关曾属长城九边重镇中甘肃镇肃州卫管辖。

嘉峪关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长城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千米。嘉峪关长城内外城台、墩台、堡城等建筑共同构成嘉峪关完整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市内还存有游击将军府、官井文昌阁、关帝庙等生活建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

文化活动:北京八达岭长城文化节:为宣传长城,弘扬长城文化,体味八达岭历史风貌,每年八九月份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举办活动。该节日由开幕式、观看以长城为题材大型文艺晚会、民间表演、杂技表演、武术表演、舞龙舞狮、攀爬长城、经贸治谈、闭幕式等项目组成。现已举行三届,首届文化节于2019年8月16日以“长城聚首 壮美中华”为主题在慕田峪长城举行,并于2019年10月26日落幕。后再2022年8月20日,“双奥之城·长城之约”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在密云区古北水镇长城举办,此届文化节包含一场开幕式、两场高水平学术论坛、三项精品活动,围绕“长城之美”“长城之韵”“长城之旅”“长城之魂”,全方位展现长城巍,激发民族自豪感,立体彰显长城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

北京长城国际摄影周:中国长城国际摄影周是国内首个以长城命名国际性大型摄影活动,面向中外游客和公众开放。自2019年起,以不同主题向摄影师们征稿,每年八月在特定地点举行展览等活动。2022年以“美丽北京·魅力长城”北京长城国际摄影周活动向世界展示北京长城与生态环境,活动组委会精选优秀作品100幅在开幕式展出。活动期间还将举行北京长城国际摄影周研讨会和采风活动。

古北口长城庙会:古北口传统文化庙会,又称令公庙庙会,由民间花会表演和市集活动组成,是为纪念北宋名将杨继业诞辰而每年都举办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古北口长城庙会作为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三项“群众性精品活动”之一,在2022年8月21日上午,密云区密云古北口在古北口村举办以“千年古镇、长城之约”为主题长城庙会活动。花会巡演,展示将士戍边、古法国药、庆祝丰收等场景情景剧表演,以及极具传统民族特色古风集市等庙会经典活动。同时还在庙会期间还举行长城书社和长城人家挂牌仪式以及文化创意集市、小吃集市和农产品大集,营造古北口镇特色文创消费新场景,以“旅游+非遗+文创+产品”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汉杯”八达岭长城文创大赛:八达岭长城文创大赛是以长城文化为主题重要产业活动,旨在搭建交流、展示、融合、转化和发展长城主题文化产业平台。该比赛聚集创意、创新和创业项目、产品和人才,推动成果转化和落地。通过挖掘八达岭长城文化品牌价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构建文旅融合和文化赋能创新型发展路径。该比赛旨在推动长城保护发展和长城文化创新传播和转化,为长城文化保护、发展和传承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聚集力量。该比赛自2020年举办首届以来,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美誉度。2023年2月7日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长城主题赛区、第三届“好汉杯”八达岭长城文创大赛暨长城文化项目正式签约。

开发与保护:长城是跨越多个行政区域、多个管理层次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文物保护管理政策,实施分级、分段管理。1952年,中国政府组织开展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维修工程,这是1949年后第一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1961年起,国务院分批将山海关、八达岭等20多处长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长城面临人为和自然破坏威胁,2004年,长城被列入年度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成立长城保护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实施长城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在对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甘肃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山西省、北京等地长城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编制长城资源调查规范和标准。

2006年9月20日,《长城保护条例》在国务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