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房山八景:隐藏在北京的千年奇观,你见过几个?

揭秘房山八景:隐藏在北京的千年奇观,你见过几个?

你知道吗?北京房山竟藏着八处令人惊叹的景观,它们汇聚自然与历史的精华!房山八景指的是房山区韩村河镇的经典景点。早在古代,房山就有“旧八景”之说:大房耸翠、金陵佳致、张良玉洞、文靖书院、西天胜概、龙潭灵雨、孔水仙舟、贾岛遗庵。到了明清时期,又演变为“新八景”:大房耸翠、西天胜概、上方山寺、云水奇观、红螺三险、孔水仙舟、金山香水、白水异浆。每一处都充满传奇,等你来探索!

大房耸翠

想象一下,群山环抱如房势,万仞高峰直插云霄——这就是“大房耸翠”的壮丽画面。明代诗人张才曾赋诗赞美:“日出雾收呈壮丽,风吹云散见尧。东连褐石峰相近,西接昆仑路不遥。”它不仅是房山八景之一,更是燕山地区的天然屏障。燕山三面环山,属太行山余脉,山势由东向西逐渐增高,形成半月形山链。

燕化橡胶厂西南的猫耳山,因山体塌方形成“人”字白道,成为标志性景观。但大房山并非单指猫耳山,而是包括向北至地毯厂背后的连绵山脉。清代房山区以此景为傲,古寺“连泉寺”曾冠以“大房山古刹”篆额。《太平寰宇记》记载它亦名“大防山”,支脉包括上方山、石经山,唐代时已是“果水滋荣”之地,地理位置关键,“北接居庸,东抵渔阳,西连紫荆”。

据《金史·礼志》载,完颜雍大定二十一年(1181)封山神为保陵公,视其为金陵宝地,禁止樵猎。《金文最》卷六十一有《祭大房山神祝文》,将其封号列一品。乾隆十八年(1753),高宗弘历祭祀金陵时作《望大防山歌》,起首便赞:“太行山连延西南来,千支万派纷回。房山于此独称俊,拔地秀拥金堂开。”

从燕化地毯厂西面的双泉沟攀登,可直达燕山西北最高峰——连泉顶(海拔1170米),山腰有古刹连泉禅寺和山泉。东南有云峰山及金陵区,三盆山景教十字寺也坐落于此。沿山脊南行,可登险峻的“猫耳山”(海拔1251米),两峰并立形如猫耳,人字白道因采煤塌方形成。

燕山东面的“雾山”(海拔359.6米),每逢雨季山顶云雾缭绕,得名“雾中山”。羊耳峪东面的丘陵有花岗石怪石堆垒,俗称“燕窝石”,东侧“虎皮山”(海拔276米)因石草交织如虎皮而得名,成为居民休闲胜地。

羊耳峪正北的凤凰山(海拔735.7米),俗称“北大梁”,是燕山北面最高峰,山顶有测量标记,山阳有观音洞、松香洞奇观,以及中和峪吉祥寺、小溪沟古化石遗址和小煤矿。

猫耳山、连泉顶、雾山、虎皮山、凤凰山等形成半月形山峦屏障。燕山腹地还有白水寺森林公园周围的老虎山和西虎岭丘陵,炼油厂东面的铁石岭丘陵,机械厂南面小丘,以及以丘陵建造的燕山公园。这些山岭将工厂和家属区分成不同区域,赋予山城野趣。假日可登山、漫游、寻幽探奇,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上方山寺

上方山寺及云水洞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距北京70公里,原始次生林密布,景观奇特,集自然、历史、文化、佛教于一体,充满独特韵味。寺院在5公里长、4公里宽的山坳分布,以下院、中院和卧佛寺为主体,并有云水洞等名胜,是北京著名佛教圣地和旅游区。上方山佛教发展史在北方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上方山佛寺统称兜率寺,又名上方寺,因锦绣峰下兜率寺的“兜率天宫”殿得名,象征菩萨功德圆满的归宿。作为住持居所,兜率寺统领诸寺。

云水奇观

“云水奇观”指上方山的云水洞,洞口“云水洞”三字为赵朴初所题。洞中有12座山峰,“中天之柱”(摘星坨)最高;云水洞素有“幽燕奥室”之称,有1000多年观瞻历史,是华北最早开放的溶洞。六个洞室中最大厅室高差60米,底面积2000平方米。钟乳石景观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第二厅石笋高达38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誉为“擎天柱”。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等奇景遍布,分六个自然地宫,有卧虎山、狮子望莲、观世音说法台、双鸟对歌、十八罗汉等120多景,灯光音响烘托下,如入仙宫境界。

西天胜概

“西天胜概”指云居寺石经山,云居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区70公里,因珍藏1400余块石刻佛教大藏经板被誉为“北京的敦煌市”。石经山俗称“千佛庵”,悬崖绝壁上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共埋石刻1122部、3572卷。周围2平方公里内,石经山、皇姑蛇、唐辽塔群构成古代佛教文化宝库。

藏经洞

石经山又名白带山,唐时名涿鹿山,因生芯题草又叫芯题山,明代称小西天。位于房山县西南20公里,距北京70多公里,是北方佛教圣地。北齐时南岳僧人慧思弟子静琬法师发愿刻经,藏之石室以备“法难”。从隋大业到唐贞观建寺刻经直至明末。唐、辽、金三代刻经最多。半山腰开凿九个藏经洞,分两层,掩映苍松翠柏中,八个洞封闭,堵门铁水浇铸;唯一开放式雷音洞,静琬初刻146块经版嵌四壁,洞内四根八面主柱雕佛像1056尊,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石4195块。山下南塔(压经塔)藏经石10083块。全部石经14278块,佛经1122部3572卷。工程浩大,刊刻宏伟,举世罕见,是世界佛经铭刻之最。

云居寺

云居寺亦叫西域寺,在石经山下大石窝镇水头村。为隋朝僧人静琬所建。寺门东向,六进院落,南北两跨院是僧房、客舍。寺北砖塔罗汉塔(高30余米),俗称兴平北塔;寺南砖塔压经塔(俗称南塔)已毁于抗战炮火。现仅存山门遗迹、北塔及四座小塔。殿宇正按原样重建,已修复毗卢殿、天王殿、藏经库,小园展出部分石经。

唐塔

云居寺附近还有大小佛塔。除北塔和南塔外,一座建于唐太极元年(712)的唐塔,堪称北京塔的元老,造型独特。平面方形,高约3米余,七层塔檐,第一层正面塔门旁雕金刚力士像。这组塔是研究唐代佛学及建筑学的珍贵实物。

红螺三险

“红螺三险”位于周口店镇黄山店村西北,是明清房山八景之一。

山体螺旋式上升分三层,每层悬崖下有盘道。红螺险又称幽岚山,因当年上岭红螺洞有红螺释放红光得名。传说十多万年前,这里是汪洋,有海眼被巨大海螺堵住,鲜红鳞片映红光,映红半天海水。后地壳变动,海水干涸,红螺变成山峦,像海螺盖分三层,故名红螺三险。明代下险建竹园寺,中险建极乐寺,上险每洞穴是一庙宇。山峰陡立,挺拔雄奇。古松、古柏、红橡木遮云蔽日,八种红叶品种,野花草清香,清泉流淌,古庙、古碑、古塔点缀,景色如画,“无限风光在险峰”。红螺三险风景绝佳,如天生丽质山村美女,自然美毫无修饰。

孔水舟仙

指孔水洞万佛堂,在磁家务矿区,直行5分钟见巨大圈形花塔,旁即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堂。

万佛堂房山区磁家务村南,房山区西北云蒙山南麓万佛堂村。北靠大山,前有流水,两侧各有一座辽代和元代古塔,环境优雅。万佛堂始建于唐代开元天宝,原名龙泉寺,后改大历禅寺,又称万佛龙泉宝殿。拾级而登,万佛堂建在孔水洞出水口墩台上,几经兴废,现存明代无梁殿建筑,歇山顶,汉白玉券门有精致浮雕,门楣嵌四方连续莲花瓣石匾,上书“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石窗缝隙中可见庄严佛像,沉默充满殿堂,寂静弥漫山岭。唐代繁华遗迹巧妙布置,浮雕万佛堂内三壁嵌满“万佛法会图”汉白玉浮雕。正中释迦佛坐像,两侧乘狮、象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前后天王、伎乐等诸神,雕刻精美。

万佛堂下有孔水洞,人工砌高大券口,原为天然溶洞,洞内有泉,可乘舟驶入,滴水如筝,疑为仙人居所,称孔水仙舟。洞壁存隋大业十年(614年)刻经和隋唐雕像。刻经大部溺水中。离洞口不远石壁有隋唐造像和刻经。1982年洞干涸,清淤泥出土铁器和唐代金龙(现存首都博物馆)。洞口至洞底70多米,洞底有石供台。昔日晨放西瓜,午时随泉水涌出,甘咧爽口。万佛堂花塔和密檐式舍利塔在古寺外,花塔修于辽朝,砖混结构,高30米,现24米,上部笋状装饰小龛供佛像,每龛下砖雕象首或狮头,下部圆形花簇状塔身。右侧元代八角七级密檐式“龄公和尚舍利塔”高约18米,从木结构楼阁式塔发展而来,第一层塔身饰佛龛、佛像、门窗、斗拱等雕刻,受印度、东南亚佛教影响,雕饰丰富,体现古塔向华丽精致发展。双塔岁月历久,显传统文化五行八卦、风水阴阳影响。站花塔旁山上极目远眺,仅右侧山恋碍眼,山下残存宇庙隐古松下,身旁大尾巴鱼和小青蛙微笑粉靥,展现青春一代朦胧纯洁与安静之美。

金山香水

指金陵,建陵位于房山区车厂村至龙门口一带云峰山下,距市区48公里。腾冲云峰山又称九龙山,因九条山脊如九龙奔腾得名。葬金朝“始祖”至完颜璟17帝、后妃及诸王,是北京首个皇陵,比明十三陵早约200年。史书记载不多。金海陵王完颜亮贞元三年(1155)三月至十月,在云峰寺旧址建三墓穴,安葬前三帝。次年迁建国前十祖先灵安葬,各立号。至章宗末年,金陵地下宫殿和地上建筑均成。金陵分帝陵、纪陵及诸王兆域三部分。大定年间陵界78公里,大安年间64公里。陵域设围墙,每隔一定距离建土堡。金后陵墓无人守护,地上部分渐毁。明天启年间,因后金崛起,明皇惑于术士言,认为后金兴与金陵“气脉相关”,遂拆毁地上建筑。清代修复部分陵墓,设守陵户,春秋至祭。乾隆时又修,但后遭严重损坏,地上部分几乎无迹。1986年起,北京市文物部门踏勘,测定云峰山具体位置,找到完颜宗辅清景陵。金陵有山有水,地域辽阔,风水佳,是少数民族帝王陵寝,距北京45公里。无论文物考古或旅游观瞻,“科学保护,合理利用”都极具意义。

白水异浆

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房山区燕山办事处白水寺公园。原名白水寺,寺前白水山溪淌过,故称白水兴隆寺,俗称白水寺。寺中有三尊石雕巨佛,又俗称大佛寺。明清两代冠以“白水异浆”,列房山八景。创建年代不详。据明郑民悦《重修白水兴隆寺记》载,景泰年间(1450-1457)僧智莲重修。成化元年(1465),住持净广再修,树碑寺中,碑文僧道深撰。明嘉靖(1522-1566)又修,就石佛建三间北殿,后为樵火所焚。万历四年游僧常缘途经蝎息岗,见山寺焚毁,石佛暴露,募缘重建。这次建寺就山取石,造无梁石阁安俸三尊石佛,涂饰金粉,阁内绘壁画。次建弥勒殿、禅堂、山门,额题“兴隆”。又建钟楼、库厨等,寺后石岗顶树花岗石塔一座。万历十四年(1586)竣工。民国后,山门、弥勒殿、禅堂、钟楼及寺前石桥皆倾圮,仅存石阁、石佛与岗颠石塔。1993年,北京市文物局拨专款、房山区政府筹资修复石阁顶,并重建白水寺石桥。

这些只是房山八景的惊鸿一瞥,每一处都蕴藏千年故事与自然奇观。计划你的探索之旅,亲自感受这份历史与山水交融的魅力吧!

发表评论

验证码